(記者 劉江 徐磊 顧興龍)張橋鎮薛莊村以村集體籌集資金、村民自愿加入的模式成立農機合作社,促進糧食生產機械化、規模化,也拓寬了村集體增收、村民致富的渠道。 距離秋收還有二十多天時間,張橋鎮薛莊村的村干部們已提前忙了起來,他們正在對倉庫里的二十多臺農機逐一進行保養。 大型拖拉機、收割機、免耕播種機……合作社里的農機還真不少,可就在五年前,薛莊村并沒有幾臺像樣的農機。薛莊村工業基礎薄弱,高效農業發展滯后,一直是稻麥兩熟的種植模式。為拓寬村集體和村民增收的渠道,村兩委籌集資金,利用農機優惠政策的扶持,一次性購置了十多臺大型農機,并成立了農機合作社。 農機合作社成立以后,村委會實行統一購置農藥化肥、統一機耕機插機收、統一對外訂單作業,積極推行耕、種、收“一條龍”作業模式。會開農機的村民,都主動報名加入合作社,當起了農機手。 有了農機服務保障,村里開始積極開展土地規模經營,引導村民承包閑置土地,實行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作業。村民薛軍幾年前一直在企業打工,后來在村里的引導下,自己開辦了家庭農場。薛軍告訴記者:“村里對我們各方面優惠政策還是蠻到位的,今年弄了之后,我看今年效益好呢,以后準備再擴建幾百畝,準備好好干一場。” 短短五年時間,薛莊村農機合作社的農機數量從十多臺猛增到二十九臺,擁有十多名專職農機手、八十多名兼職工人,合作社每年可獲得三十多萬元純收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