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宋榕 盧怡 通訊員 姜睿 尹振雄)“爺爺你別送了,我知道怎么轉車,你放心吧!”昨天上午,分界鎮王廠村的張怡依依不舍地離開家,乘坐長途汽車去火車站,再坐火車去學校報名。 今年19歲的張怡,雖然家庭比較特殊,但她將貧困作為自己學習的動力,今年高考,她以359分的成績被蘭州大學錄取。考上大學本來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但開學前,她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她擔心上了大學,爺爺奶奶沒有人照顧。開學前兩天,她想盡辦法為爺爺分擔家務。 據張怡的爺爺張富華介紹,張怡從小就很懂事,也很獨立。張富華告訴記者:“從小學四年級一直到初三,她都是自己騎自行車上學,從我們家到初中學校有6里路,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她都不要家長接送。平時我們給點零用錢,她都把錢藏好,從不亂用。” 張怡的家庭比較特殊,在她10歲的時候,父母離婚,母親改嫁到常州,父親入贅到了黃橋。隨后,張怡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一直以來,最令張富華自豪的是,孫女自小聰明好學,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張富華說:“我孫女從來不愛熱鬧、不貪玩,她總是把作業做完了才會休息一會兒。無論什么時候放學回家,她都要先把學習任務完成。” 在張怡家的客廳里,一面墻上全張貼著她的獎狀。張怡從小就懂得遵守紀律、講文明、熱愛集體、助人為樂。她知道,決定自己命運的不是天生的才智,而是后天的不懈勤奮。功夫不負有心人,她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終于獲得了豐碩的成果。面對優異的成績,張怡從不驕傲,她說:“這算不了什么,山外有山,樓外有樓,我還必須不斷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標。” 在家里,張怡做飯、洗衣、打掃衛生,做著她力所能及的所有家務。但她毫無怨言,生活上勤儉節約,從不和同學攀比。即使穿著破舊的衣服,在她的臉上也看不到自卑的影子。在親戚朋友眼中,她還是一個孝順懂事的孩子。由于家庭的特殊情況,張怡就像一個大人一樣,不僅能把自己的家料理得井井有條,鄰里、親戚有什么能幫到的事,她都會盡自己的最大能力,比如農忙時幫鄰里、親戚照顧老人,平時一有時間就幫鄰里的孩子輔導作業……每當有人問起她的家庭,她會說:“一個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家庭,但是可以努力改變。” 張富華介紹,自從兒子入贅到黃橋后,張怡的所有開支,都是靠他和老伴務農、打零工維持。他說:“我這條腿不能走,一直在吃藥,而且胃又不好。還好,孫女懂事,從不亂花錢。” 中考時,張怡的成績本來是可以上泰興中學的,但考慮到家庭的特殊,她選擇了黃橋中學。張富華說:“當時,孫女的中考分數超出了泰中、市一高的指標線。本來可以去上泰中、一高,但是因為家庭困難、路途遙遠,我們也沒有能力送生活用品給她,所以她選擇了黃中。黃橋離我們家近,她到黃橋只要1個多小時。” 在采訪中,每當提到自己的父母,張怡就有點激動。她說:“其實,我一直很羨慕別人有個美滿的家庭,羨慕別人的爸爸媽媽對孩子那么關愛,所以自懂事以后我就決定要靠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以后能夠掌握自己的未來。” 高考成績出來后,張富華的意愿是讓張怡填報師范類的院校,但她還是選擇了屬于“211工程”“985工程”的蘭州大學。張富華說:“我原本希望孩子以后做教師,因為我們家庭困難,做教師生活穩定。我們不需要她追求什么高學歷,只希望她早點出來找份工作就行了。” 張怡說:“我考上蘭州大學很知足,可以說是正常發揮。”她選擇了助學貸款來完成學業。開學前,在爺爺和親戚的幫助下,張怡湊齊了上大學的學費、生活費和車費。張富華說:“孩子上學的錢,一部分是問別人借的,我們自己也解決了一部分,還有親戚朋友們資助的。” 張怡相信,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她一定能完成學業,一定能用自己聰慧的大腦和勤勞的雙手實現自己的美麗夢想,為貧困的家創造一個美好而光明的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