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鞠連生 通訊員 劉保泉)前不久,新街鎮錢南、孔葉、宋福等村的編藤加工點陸續開張,近百名“閑置”在家的農民有了賺錢的新去處。在新街第一個創辦規模電商、經銷本地農產品的野肖村最近又迎來一批新的客戶簽單,生產基地的擴容隨之展開,帶動20多個本地農民相繼加入電商大軍,成為產業“鏈條”上的新成員。“富民增收奔小康”,如今不再是新街人的一句口頭諺,已經落地生根并化為一場實實在在的攻堅行動。 “致富農民,產業支撐是關鍵。”新街鎮黨委書記吉紅霞介紹,作為黃橋老區的經濟薄弱鄉鎮,近年來,該鎮始終突出富民優先導向,緊抓脫貧攻堅機遇,聚力富民項目開發,不斷做大富民產業“蛋糕”,拉長致富增收“鏈條”,形成了興業、富民、強村比翼齊飛、互促并進的良好格局。至2016年底,全鎮28個行政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35萬元以上的8個、30萬元以上的20個,16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有619戶脫貧摘帽,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4.2%。 “強化使命擔當,全面壓實富民增收的工作責任”是新街黨政一班人首抓的重要一環。吉紅霞說,結合“兩學一做”和“大走訪大落實”活動,組織鎮村干部走村入戶摸家底,把脈會診找優勢,因戶制宜定目標、理思路,排項目、挖潛力,建立一戶一檔,因戶施策。同時,精心組織政策宣講、外出參觀、交流研討活動,積極選樹脫貧致富先進典型,通過現身說法、傳經送寶等途徑,引導廣大干群摒棄“等靠要”的惰性心理,激發“我要富”的行動自覺,凝聚勞動光榮、創業致富的正能量。在此基礎上,逐村明確時間表,簽訂責任書,下達硬任務。組織貧困村領導班子定期述職、通報進度,開展巡回觀摩、現場評估,以序時要求倒逼脫貧幫困提速增效。建立黨員干部與貧困戶“1+1”結對幫扶機制,加大考核激勵力度,注重在脫貧攻堅、創業富民一線培養選拔干部。 如何做大富民“蛋糕”,拉長產業“鏈條”,讓人人有事做、有錢賺,是富民增收的核心環節,也是最難攻克的堡壘。吉紅霞有感而發,并詳述新街富民增收路徑圖。 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培育富民增收新優勢。突出黨員帶頭、能人示范、科技支撐和市場運作,強勢發展高效農業項目,先后建成規模種植基地2.6萬畝,興辦各類農業企業47家,創辦合作社23家,開辟營銷網點37個,帶動萬余農民通過技術參股、土地入股、資金合股、勞務合作等形式參與高效農業的生產、經營、銷售,成為高效農業發展的直接受益者。2016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凈增1800元,高效農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達60%以上。 精心組織全民創業,開辟富民增收新路徑。堅持把創業作為富民之本、活力之源,積極搭建創業平臺,持續優化創業體系,強化政策激勵、典型示范、多元聯動,努力讓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農民勤勞之手“三只手”同發力,讓鎮村、業主、農民“三個口袋”盡快鼓起來。至目前,全鎮累計新增小種養、小經營、小加工、小電商等家庭式經濟2500多戶,培育編藤加工、小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200多個,戶均年增收3萬元以上。 致力推進項目開發,構筑富民增收新亮點。在培育做大機械制造、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堅持以工業集聚區為平臺,突出自我推介,優化配套服務,成功招引12家企業到新街投資興業,新增就業崗位650多個,使周邊農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 盤活開發存量資源,挖掘富民強村新潛力。積極鼓勵行政村對閑置或低效使用的資源資產進行整合、開發,促進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鞠山村在資源、資金、資產十分匱乏的情況下,用足用活省市扶持政策,整村流轉土地1100畝,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經營權按耕地面積折算入股,實現了土地增效、農民增收、村集體創收的有機統一。野肖村利用公用設施、撤并校舍發展電子商務,并以此為龍頭,創辦設施農業基地、莊稼醫院、物業公司、農家樂等,形成從基地生產、網上營銷、物流配送到餐飲服務的完整產業鏈,農民全程參與,分享發展成果,取得了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農民持續增收的多重效應。 放大規模企業帶動作用,拓展富民幫困新空間。產業化龍頭企業洋宇公司以“協會+普通群眾+貧困戶”的運作模式,發揮幫富、帶富功能,主動回饋社會,彰顯企業擔當。一方面,優先吸納本地500多名農民到基地務工就業,140戶流轉土地的農戶既享受土地年租金又參與企業干股分紅,同時還為129個貧困戶免費供應沼氣和生活用電;另一方面,以公司為平臺,借助省級小額扶貧貼息貸款政策,采取協議幫扶模式,幫助265戶貧困戶每年增收2400元以上。 為了給農民創業增收創造良好條件、營造寬松環境,該鎮突出“三輪齊動”。出臺農民技能培訓獎勵扶持政策,創新技能培訓的方式方法,堅持因需培訓、因時培訓、因人培訓,突出基地培訓、菜單培訓、定向培訓。先后開辟培訓基地11個,通過“市場訂單定向培訓、農民選單自主培訓、政府買單組織培訓”的運作機制,累計培訓農民1700多人次。用足用好創業富民“30條”,大力宣傳“三張券”“三項補貼”等干貨禮包,并通過項目指導、融資傾斜、租金優惠、稅金返還等優惠政策,鼓勵更多農民走上創業路,支持更多“家庭作坊”走進“標準廠房”,涌現了一批創業典型。2016年,全鎮累計發放各類創業獎補百余萬元。推行政策落實“點對點”、創業指導“面對面”、創業服務“門對門”的“一條龍”服務,打通各項舉措落實落地的“神經末梢”,并建成以“四橫三縱”為骨架,聯網貫通、通暢順達的20分鐘循環交通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