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竹篾編字畫
(記者 顧燦)還記得爺爺背上的竹簍、給人清涼的涼席還有烈日下裝滿稻谷的篩子嗎?隨著生活的進步,這些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竹編已經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
另一方面,你是否見過用竹條劃成的篾絲編的文字,比如篆字、繁體字。你見過用針縫制的十字繡畫,但你是否見過用竹篾編的圖畫,比如四大美女。事實上,一根根竹條在一雙巧手下可以編織成一幅圖、一幅字,而圖畫、文字也可以隨意變化,不禁讓人從心底里發出贊嘆。擁有這雙巧手的便是住在新街鎮的吉圣章。
日前,記者剛到吉圣章家,他正蹲在自家客廳的地上編竹編。地上用電腦打出的版樣放在一邊隨時對照。只見吉圣章細捻幾根竹篾不斷用工具往地上的半成品上“添磚加瓦”,不同的字樣配不同的花紋,吉圣章早已將這些爛熟于心,根本不用打草稿。不一會兒,一小幅圖案就成型了,但離最終完成還差之千里。吉圣章停下來歇了歇,長時間的制作容易眼花肩酸,需要休息。看到記者到來,他熱情地將自己的作品擺了出來,并一幅一幅地給記者展示。“這美女圖,上面畫的是古代的四大美女,這一幅是龍鳳呈祥……”
吉圣章今年63歲,20幾歲因為生計,開始學習竹篾編織。那時候很多人都靠竹篾編織工藝謀生,光他們村就有10多人。在他的記憶里,以前家家戶戶都有不少竹篾編織的器物,涼席、篩子、竹匾……做竹篾既是手藝活,也是體力活。“篾匠在瓦匠、木匠、裁縫、剃頭匠等傳統‘五匠’里面可能是最難學的,沒有多年艱辛的學徒經歷是不可能出師的。我剛開始學的時候什么基礎都沒有,10幾天一點頭緒都摸不到。每天一早就開始學,回來了還要熬夜練習,那時候師傅也比較嚴格,每天還要去給師傅挑水、刷鍋。幸好我也有一定這方面的天賦,學得比較快。”竹篾編織工藝是很巧的手工活,不僅要心細、手巧,更需要毅力和耐心。“學習的時候苦是苦,那時候師傅帶了10多個徒弟,但是最終出師的沒幾個,但我從沒想過要放棄。”
近些年,使用傳統手工竹篾編織器物的人越來越少,一個偶然的機會,吉圣章開始摸索著用竹篾編織字畫。1998年,吉圣章的竹篾編織已經小有名氣,有一次村里的村民說:“吉圣章,都說你手藝好我這有個東西你要是能編織出來就有能耐了。”他拿出來的不是平時編織的竹篾器物,而是一副“百福圖”。初上手吉圣章是一點頭緒都沒有,但是不服輸的心態讓他開始鉆研編織字畫這門新技術。光竹篾選擇就用了很長時間:長、寬、軟硬程度,都要一一試驗。圖案的訣竅則是最難的,如何排版純靠一步步探索,排版、字形……經過5年的摸索,2003年,才馬馬虎虎編織出一個粗成品。因為生活壓力,吉圣章外出打工,2009年左右又開始重拾這門手藝,并漸漸將技術加以完善。電腦的出現又給吉圣章的創作帶來了極大便利,以前創作一副圖案都是在自己腦海里想象,很是不便。現在想創作哪類作品只需要在電腦上選好,直接打印出來就好了。
吉圣章介紹,從砍竹、破篾、劈條……所有工序,全是手工操作,光竹篾的刮和上色這種竹篾的處理就需要5天左右。因為工藝的繁瑣,現在,他編一幅圖畫或者文字,短的需要一個月,時間最長的一幅作品耗時4個月。目前,吉圣章在一條涼席上能編織出30多種不同圖案的花紋,除了極少是學徒時師傅教授的,幾乎全是多年來漸漸摸索出來的。
對于旁人來說,將字或者畫用竹條編出來是一件難事,但對于駕輕就熟的吉圣章來說,現在不管多繁雜的文字、圖像,他都能照著模版編織出來。吉圣章告訴記者,平時工作做完,自己就一個人坐在家里編這些字畫,即可以打發時間又可以練練手藝。但是令他擔心的是現在愿意傳承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了,他的兩個女兒都沒有學習這門手藝,附近也沒有年輕人愿意學習。“要是能把竹編手藝傳承、發揚下去,那就更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