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江 徐磊)五年前,姚王鎮王家堡村還是一個經濟基礎薄弱的落后村。五年來,全村圍繞創業富民和新農村建設奮力前行,不僅村莊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村集體經濟實現了從負債到存款百萬的轉變。 村民葉桂芳的左腿四級傷殘,除了種田,沒有其它收入。由于經濟困難,她找到村里,希望村里幫她找一份合適的工作。村里考慮了她的情況后,讓她從編藤加工點領取材料,在家里加工。葉桂芳說:“一年可以弄個兩三萬塊錢。現在樓房也有了,日子過得也還可以。現在準備把前面的平房往上加。” 編藤加工點是村里為村民增收搭建的平臺。幾年前,為了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村里和遠大家私簽訂了合作協議,成立了兩個編藤加工點,村民們只要有空,都可以來加工點打工掙錢。 為了帶動村民增收,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王家堡村將創業富民作為最重要的實事來抓,每年都會進行農產品種植、生豬養殖、水產養殖方面的技術指導。在大家的支持下,村里搭建了創業發展平臺,引導能人回鄉創業。很快,全村涌現了一大批優秀創業者。榮紅家庭農場負責人周榮紅告訴記者:“村里就讓我弄家庭農場,扶持我。今年基本上忙得還不錯,基本上十幾萬到二十幾萬,都是村里大力支持,幫助協助所有的事情。” 通過幾年時間的努力,村里的高效農業規模超過了1200畝,民營企業數量達到了14家。村民人均收入也從2012年的13000元,上升到了現在的21000元。村里的賬冊清楚地記載了這些年的變化。姚王鎮王家堡村黨總支書記周宏介紹:“每年的結余逐步提升。從2014年之前一直都是負債,2014年開始到年底就已經有了19萬存款。2015年接近30萬。到了2016年的時候,存款百萬。” 村民致富了,村集體增收了,為民辦實事也更有了保障。王家堡村征集全體村民意見,對于村民提出合理需求,“不擺空架子,專心辦實事”。逐步實施了路面硬質化、路燈亮化、河道綠化等民生工程。王家堡村村民魯祝武說:“渠道壞掉了,馬上去派人維修。垃圾箱壞掉了,馬上去派人組裝。老百姓有實際困難了,村里立即幫助協調解決。目前村里的自然環境越來越好,老百姓相當滿意。” 王家堡村667戶人家中,有75%以上的家庭購買了私家車,部分家庭甚至一戶多車。王家堡村也因此一舉甩掉了過去的落后帽子,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汽車村”。王家堡村村民蔡奇說:“我和我老婆兩個人在這廠里一個月兩人加起來也能拿到一萬多塊錢一個月,今年又買了汽車,現在這個生活水平是越來越好了。” 編后:姚王鎮王家堡村,五年前村集體還負債,到如今竟然結余百萬,變化不可謂不大!王家堡村五年的生動實踐告訴我們:創業、就業是致富農民的不二法門,干部帶頭、群眾跟上是發展農村的關鍵舉措,只要結合實際,找準項目,擼起袖子加油干,我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就一定能實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