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胡新芳)幾年前,憑借對泰興方言和傳統文化研究而引起社會關注的退休教師呂耕樵,近年來迷上傳統文化,并以手抄國學經典的方式,喚起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近日,已逾古稀之年的呂耕樵老人手抄的16萬字長篇章回體說唱本《玉如意》抄寫結束。據統計,截至目前老人已累計抄近300萬字的國學經典作品。 花甲之年迷上手抄本 “我沒啥別的愛好,就愛寫字,修身養性之余,傳播咱們的傳統文化,也算實現人生價值了。”呂耕樵說。 從教師崗位上退休下來后,呂耕樵老人閑不住,因為對《紅樓夢》這部經典之作的熱愛,2002年,老人開始以硬筆抄寫《紅樓夢》和《三國演義》,近200多萬字的經典名著,60多歲的老人硬是用了三年時間抄寫完成,并且裝訂完整,如今成為老人的家珍。 由于長期伏案抄寫,呂耕樵說自己的眼睛和頸椎吃不消,但為了堅持自己的抄寫夢想,考慮到毛筆字字體大,并且有利于修身養性,四年前,70歲的老人開始學習毛筆字,并決心練好毛筆字后再手抄經典名著。 呂耕樵購買了筆墨紙硯,在書房里開始研究各種字體的寫法。“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我一點基礎都沒有,每天堅持練習,兩年多后才寫出像模像樣的字體。”呂耕樵說,他讓兒女從網上購買各種宣紙,這些練習過的紙張被老人收集整理好,碼放在櫥柜上。 呂耕樵認真學習了三年多的書法,在練習中,老人從基本功開始練起,不斷鉆研小楷字體,三年下來,老人的字體開始成熟,這期間老人為鼓勵孫輩學好傳統國學,自己手抄了唐詩三百首、詩經等,一些內容還涉及擁有泰興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學作品,如《扒搶記》《荒年歌》等。 這時,老人心中萌生了抄寫泰興方言唱本《玉如意》的想法。 抄寫16萬字《玉如意》用壞30幾只毛筆 在手抄古文的同時,呂耕樵還醉心泰興方言文化研究,2013年,泰興市首部語言文字工具書——《泰興方言辭典》出版,在社會上引起較好反響。回想當初潛心研究泰興方言時候,呂耕樵說對他影響最大的是《玉如意》這本書。 《玉如意》是一部長篇章回體說唱本,是清代乾隆年間泰興籍進士嚴振先所著。“《玉如意》通過整個感情變化的描寫,寫了當時市井民眾的生活,重點刻畫貪官污吏的丑惡嘴臉,以及趨炎附勢、或是人情冷暖的封建社會的當時的真實情況,淋漓盡致的描寫了封建社會民眾對貪官污吏的仇恨和蔑視。在我們泰興大地尤其傳播廣泛,成為一部經典作品。”呂耕樵老人神采奕奕地跟我們談起了《玉如意》的內容。 呂耕樵說《玉如意》為自己編寫泰興方言辭典提供了很大幫助,然而《玉如意》當年的手抄本如今已是鳳毛麟角,呂耕樵逐漸萌生了謄抄《玉如意》的想法,要把泰興文化藝術的瑰寶傳承下去。 去年8月開始,呂耕樵正式開始了手抄《玉如意》。 在抄寫《玉如意》過程中,因為擔心自己的身體情況,本著放松身心兼養生的原則。抄寫期間,除了看病、吃飯和休息外,呂耕樵每天抄寫3個小時,大概寫300字左右。11個月下來,一共編輯7卷的《玉如意》抄寫結束,呂耕樵粗略算了下,自己用壞了30多只毛筆。 “我每天就抄幾百字,不求快,但求每筆每畫都寫好。”呂耕樵書寫的小楷字體,章法嚴謹,字體工整,一絲不茍,行筆嫻熟,游刃有余,字態遒勁舒展,蘊藉著風格與功力。既秉承古法之規范、敦厚,又傳遞出新意,彰顯書者脫凡的思想境界和人格個性。 在抄寫《玉如意》期間,老人有時候也會跟孫輩們做示范,抄寫一些古詩宋詞,并編纂成冊。提及練書法的好處,呂耕樵老人侃侃而談,“首先是起到了修身養性的作用,其次,對孩子們也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里文化氣氛濃,悄無聲息地就傳播了正能量。” “我打算一直這么寫下去,手抄傳統文學作品的形式讓我能夠為我們泰興的傳統文化做一點事,能夠讓泰興民間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讓大家曉得泰興悠久的歷史文化,這讓我非常開心。”據了解,呂耕樵老人接下來將手抄千字文,以及一些比較優秀的古文作品,通過手抄的形式,呼吁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的認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