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葉余華)5月18日上午,泰興嘉年華大酒店宴會廳高朋滿座,著名表演藝術家、梅派嫡傳弟子、國家一級演員、原江蘇省京劇院一團團長陳旭慧收徒,我市梅派名票何靜拜師儀式隆重舉行。江蘇省京劇院、票工委,泰州市文化館、票工委領導,我市政協原副主席、市群眾文化學會總顧問、市京劇聯誼社名譽會長、總策劃人丁功爵,南京、揚州、蘇州、泰州及我市周邊縣市京劇界的名家名票等參加。拜師儀式場面隆重、氣氛熱烈。 “梅派”藝術由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創立,是京劇旦行中首先形成、影響極其深遠的京劇流派。“梅派”主要綜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樂、服裝、扮相等方面進行不斷地創新和發展,將京劇旦行的唱腔、表演藝術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梅蘭芳所創立的“梅派”,也和其他京劇流派一樣,在承師前輩藝人的基礎上,走自己的創新發展道路。梅蘭芳從師吳菱仙學到的戲,基本都是京劇青衣應工的開蒙戲,從師陳德霖、王瑤卿等學到的也都是規規矩矩的傳統老戲。梅蘭芳不僅在唱、念、做、打方面樣樣精通,在繼承前輩藝人風格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與發展,形成獨樹一幟的京劇旦行流派——梅派。另外,在表演、服裝、音樂、化妝、舞蹈、舞臺燈光等方面,也有改革與創造。 著名梅派傳人有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胡文閣、李勝素等。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原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團長梅葆玖,是梅蘭芳先生的第9個孩子,也是最小的一個,是當代梅派藝術的領軍人物。2015年,他獲第15屆華鼎獎終身成就大獎。梅葆玖1934年3月出生于上海,2016年4月25日病逝,享年82歲。他10歲開始學藝,13歲正式登臺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劇,深得其父在藝術上的教誨和指導,18歲開始與其父同臺演出。他致力于梅派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就梅派藝術的弘揚來講,梅葆玖的影響力不言而喻,甚至對當今的京劇界來說也是舉足輕重的。 京劇作為國粹,對國人的影響深遠。近幾年來,梅葆玖等著名京劇藝術家不斷呼吁“京劇從娃娃抓起”,教育部將“京劇進校園”列入了小學課程改革實施規劃。為探尋傳統文化之根,2008年,鼓樓小學(原泰興鎮中心小學)成立了“少兒京劇學校”,掀起學梅、寫梅、唱梅的流行風。2011年1月24日,梅葆玖曾親臨鼓樓小學,與100多位小京劇票友同臺表演,并愉快地接受聘請,擔任學校名譽校長,力推京劇進校園。 陳旭慧是梅葆玖的嫡傳弟子,專工梅派青衣,1995年正式拜梅葆玖為師。當時,她曾為我市觀眾公演3天,主演了《鳳還巢》《玉堂春》《四郎探母》《穆桂英掛帥》等劇,在舞臺上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近幾年來,她多次隨梅葆玖參加泰州市梅蘭芳藝術節演出和國家級的演出等;在全省及鼓樓小學建立了梅蘭芳少兒培訓基地,使鼓樓小學的京劇表演走進了人民大會堂、奧地利金色大廳,并登上了全國少兒戲曲小梅花大賽金獎的領獎臺,為傳承梅派京劇藝術作出了貢獻。 何靜是泰興人,2010年跟著陳旭慧學梅派,在陳旭慧的引薦下得到了梅葆玖、姜鳳山、吳迎的指導,表演水平日臻提高。在陳旭慧的親授下,她先后學習《貴妃醉酒》《棒印》《廉錦風》《霸王別姬》等戲,歷年來,在省市各類大賽中屢獲大獎。2014年,參加中國南京第六屆京劇票友演出獲一等獎;今年4月,參加江蘇省第六屆戲曲票友大賽獲十大優秀票友獎;在我市文化館京劇班、鼓樓小學京劇班培訓了一大批學員,為傳承梅派藝術作出了一定努力。 “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文化寶庫中最亮麗的一顆明珠,被一代代子孫不斷傳承、弘揚和發展。京劇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媒體,它善惡分明、懲惡揚善、褒忠貶奸,所體現的是愛國情懷、優秀品格、善良人性和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京劇是傳承文化,是民族的瑰寶。”陳旭慧希望何靜踏實做人、認真學習、積極進取,為梅派藝術、戲曲事業的繁榮發展做出更大的努力。何靜表示,梅派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美的使者,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她將在學習梅派藝術的道路上奮勇拼搏,努力為梅派藝術的發揚光大作出自己的貢獻。 據悉,陳旭慧為泰州地區唯一的梅派嫡傳弟子第三代傳人,何靜為第四代傳人。為紀念京劇大師梅蘭芳、追憶梅葆玖先生,昨天下午,陳旭慧、何靜師徒聯袂多位名家名票在市文化館三樓劇場舉行京劇演唱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