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燕麗娟 通訊員 葉磊)10月20日,記者從市司法局獲悉,我市《關于在全市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已定稿。《規劃》立足我市實際,對未來五年的普法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圍繞公共化、網絡化、社會化“三化”理念,著力推進普法工作供給側改革,力求普法主體與受眾同頻共振,以進一步提升普法工作質效。 以“公共化”增進普法體驗感。《規劃》結合市“十三五”規劃要求,加強公共法律服務相關法治宣傳,增強人民群眾的法治文化觀念,營造良好的公共法律文化服務法治環境。加強泰興特色法治文化建設,把法治元素納入城鄉規劃建設之中,因地制宜建設更多精品法治宣傳陣地,推動法治文化建設從品牌創建向內涵挖掘轉變,進一步完善基層法治文化公共設施體系。探索“法治宣傳全屏計劃”,盡快實現法治宣傳在公共場所全覆蓋。落實媒體公益普法制度,在大眾媒體重要版面、重要時段制作刊播普法公益廣告,開設法治欄目,提高法治宣傳的頻率和質量,營造崇尚法治的氛圍。 以“網絡化”提高普法獲得感。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對接公眾普法需求,建立多樣化、個性化、精準化的“互聯網+法治宣傳”新模式。強化“互聯網+”思維,加大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建設和應用力度,培育有影響力的法治宣傳教育新媒體平臺,推動“互聯網+法治宣傳”益民服務。探索公眾參與模式,進一步培育和推廣互聯網法治傳播社會化、專業化運作模式,提高法治宣傳產品的供給能力。建設法治宣傳教育網上平臺,推動法治信息發布、在線互動、公益法律服務等功能一體化,實現從“互聯網+普法”單一模式到“+服務+咨詢”綜合模式拓展。 以“社會化”加深普法共振感。健全政府主導與社會普法力量參與相結合的社會普法教育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各類社會普法主體作用,培育和發展各類社會普法組織,加強社會普法工作室建設,逐步建立政府購買服務、社會投入、公益贊助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社會普法教育運作機制。落實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建立普法責任清單制度,整合全社會普法資源優勢,完善普法協調協作機制,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鼓勵和吸納更多社會人士加入普法志愿者隊伍,進一步暢通志愿者服務渠道,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培育一批普法志愿者優秀團隊和品牌活動,營造人人參與普法的良好氛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