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家含飴弄孫,或是種花養鳥,或是鍛煉身體,這是很多人退休后的理想生活。家住城區的周榮成卻愛“折騰”,退休后愛上了騎單車,2013年成功騎行川藏線,2015年重走紅軍長征路。5月14日,他又騎單車出發了,目標是走進我國五十多個民族聚居地。 退休后愛上了騎單車
周榮成家住城區池上新村,退休前是市總工會的一名干部。矯健的身姿,敏捷的步伐,烏黑的頭發,兩只炯炯有神的眼睛,外人很難想象,他已是一位64歲的老人,外孫女已經讀小學六年級了。
“剛退休時感覺有點悶。”周榮成說,整天待在家里,除了做家務和帶外孫女外,感覺無事可做。一次,他上網時看到,東北一位姓朱的老師騎自行車幾乎走遍全國,正在策劃重走長征路,這讓他頓生敬意,心中羨慕不已。
此外還有一件事,也讓周榮成愛上了單車騎行。有一回他患感冒,晚上喝生姜茶發汗,但效果不佳。于是第二天一早,他就騎自行車外出了,沿著泰興城外環騎了大半圈,騎得大汗淋漓,回家后沖了個澡,感冒竟好了。
體會到騎單車的好處后,周榮成開始每天堅持騎車鍛煉身體。一段時間后,他開始騎行省內,輪跡遍布蘇錫常等地。2012年11月2日,老周開始跨省騎行,第一站是安徽蕪湖,他曾經服役的地方。
騎完川藏線重走長征路
“騎行千里,重溫過去,其樂無窮。”周榮成嘗到騎行甜頭后,開始精心準備下一次遠行。
2013年6月18日,他開始單車騎行川藏線。“川藏線沿途的風景非常優美,但危險也無處不在。”他回憶說,沿途既要欣賞風景,又要留意山坡上有沒有石子滑落。
騎完川藏線后不久,周榮成又有了更宏大的騎行計劃——重走紅軍長征路。后來由于老伴受傷,他的計劃只好暫時擱置,但仍然堅持每天騎車鍛煉,為下次出行,做好準備。
2015年4月26日,老周騎車離開泰興,剛開始比較順利,但是進入江西、貴州兩省后,周榮成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那段時間在下暴雨,沿途好多地方都在修路。”老周說,山高路陡加之暴雨沖刷,道路泥濘難行,最后只能下來推車步行。
除了旅途環境惡劣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困難就是飲食不適應。但為了保持體力,老周就硬逼著自己多吃食物。“那時候聯想到紅軍長征時吃樹皮和草根,感覺這點苦實在算不了什么。”老周說,每次一想到紅軍,自己就充滿了能量。
2015年7月8日是周榮成騎行的第74天,這一天,他到了延安,終于走完長征路。原本打算再從延安騎回泰興,可惜自行車早已不堪重負。他參觀了延安革命紀念館和棗園革命舊址等地后,于7月11日乘上了回鄉的火車。
騎車走56個民族聚居地
“騎行運動給我帶來了很多好處。”周榮成說,因為騎行,他不但獲得了健康的體魄,還增長了知識,收獲了友誼。沒過多久,他又有了新的出行計劃。“我想騎遍祖國五十多個民族聚居地。”老周說,這個任務非常艱巨,但自己有信心完成。
今年春節過后,周榮成就開始為騎行56個民族聚居地做準備,他將騎行計劃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確定騎行路線。”老周說,今年是第一階段,沿京杭大運河到北京,以首都為起點,出山海關后進入內蒙古,然后騎行東三省。
“全程約1萬2千公里。”老周說,漢族聚居地太大了,所以自己將北京作為代表,沿途將走訪滿族、蒙古族、赫哲族和錫伯族等少數民族,用低碳環保的方式去體驗每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
“走進56個民族家庭,聽56個民族的歌曲,吃56個民族的飯菜。”周榮成說,通過調查自己發現,經過長期的交流融合,很多少數民族的傳統已越來越少,因此他覺得這次騎行和調查刻不容緩。
“我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周榮成說,3個月前,自己開始堅持每天騎單車,平均每天騎行50公里,為此次遠行儲備體能。為了更好地記錄沿途風景,他特意購買了一臺索尼微型單反照相機,還準備了地圖、電筒、藥品和急救用品。
5月14日上午7點半,家人和朋友們為周榮成在鼓樓文化廣場舉行隆重的送行儀式,大家爭相和他合影,為他鼓勁加油。早鍛的市民們知道后,紛紛稱贊老周的壯舉。“老當益壯,老周真是了不起。”65歲的市民張先生說。(記者 姚翔 通訊員 建亞 葉旭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