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涉及從田間到餐桌的每個環節,維系著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社會穩定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是一項系統的民生工程。 肉及肉制品、食用油和農業投入品質量是今年活動的重點,圍繞這3項工作,市“食品安全保民生”專項治理領導小組全面部署,切實加強對此項工作的組織領導,不斷強化各鄉鎮、市各有關部門的監管責任,扎實開展食品安全整頓工作,積極構建食品安全管理長效監管機制,促進了全市食品產業健康發展,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 協調配合,凈化市場環境 “截止目前,商務綜合執法大隊共查處注水豬肉8起,無害化處理病死豬25頭,查處注水豬肉、無花白肉1490公斤。” “農業系統共計出動監督執法人員85人次,近期共查處違法案件4起,銷毀不合格動物產品1080公斤。” “工商部門共立案查處食品違法案件58起,其中:無證無照經營食品的案件有10起,銷售過期變質食品的案件有35起,銷售標簽不符合規定的食品案件8起。” “8月份,質監部門對轄區內9家食品及食品相關產品進行日常巡查,衛生監督所對餐具服務中心進行了現場監督檢查。” 在市專項治理辦公室,記者看到了以上一些數字和資料,市監察局副局長、市專項治理辦公室副主任陸書成告訴記者:“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于食品安全牽涉面廣,所以活動開展以來,我市各職能部門一直相互配合,把整頓工作作為當前食品安全的中心工作,緊緊圍繞今年整治的重點和我市食品安全、熱點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農資打假、打擊注水豬肉和地溝油、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檢查等專項整治活動,始終保持打假治劣的高壓態勢,有效凈化了食品市場環境。” 強化培訓,提升食品安全意識 “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發現部分生產經營企業食品安全的主體責任意識較差。主要表現在:一些企業制定的食品安全規章不深不細、不全面,落實差;生產設備不達標,管理不規范;生產記錄不完整;產品檢驗設備簡陋,檢驗項目較少,進出廠檢測流于形式等。”陸書成介紹說。 治標更要治本。嚴格執法之外,增強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意識和安全操作能力,才是徹底解決食品安全隱患的根本。 為此,我市相關部門結合“從業人員體檢月”的工作安排,廣泛開展從業人員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引導食品生產經營者加強《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學習,強化社會責任感,做到守法經營、規范管理、保證質量;督促行業組織加強行業自律,指導、監督食品生產經營者加強誠信建設。到目前為止,全市共組織食品生產經營從業人員2.16萬人次參加《食品安全法》及相關食品行業操作技能培訓,受訓率達90%以上。同時,通過多渠道開展食品安全知識宣傳活動,自食品安全整頓活動開展以來,全市共舉辦廣場宣傳活動3次,社區講座32場次,散發各類宣傳資料2.5萬余份,全社會食品安全工作氣氛更加濃厚,全社會食品安全意識進一步提升。 夯實基礎,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提升全社會食品安全意識是解決食品安全隱患的重要手段,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則是必要途徑。 自6月份活動開展以來,在嚴格執法的基礎上,我市開始把集中整治與日常監管,與食品安全保民生專項整治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構建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 通過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試點,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建立健全進貨索證索票和查驗記錄等管理制度。開展食品安全示范鄉鎮、示范店建設,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健全行業自律體系。同時著力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配合,建立健全快速反應機制。及時修訂完善《泰興市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完善食品安全應急管理機制,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食品安全保民生”活動還將繼續開展下去,接下來,我市將正在開展的“食品安全保民生”專項整治活動和食品安全整頓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制定周密可行的方案,針對整頓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和薄弱環節,限期整改到位,推進全市食品安全形勢根本性好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