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航道管理站引進香根草生物工程技術,開展綠色生態(tài)護坡試驗獲得成功,生長近2米高的水土保持綠籬,成為航道上一道獨特風景。 今年2月,市航道管理站圍繞“綠色、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著力開發(fā)香根草生態(tài)護坡科研項目,在如泰運河北岸濱江鎮(zhèn)長溝村拐東組段選擇了100米航道邊坡進行香根草試驗性栽種。通過等高密植,6個月來,香根草生長迅速,形成地下縱深發(fā)達、致密的根系網,組合成牢固的“生物壩”,有效攔截地表徑流的沖刷和侵蝕,對水土保持、固土護坡起到了良好作用。 市航道管理站站長楊繼國介紹,我市河網密布,水系發(fā)達,有500多公里航道,其中等級航道達200公里。由于多種因素,大部分河道兩岸坍陷嚴重。傳統(tǒng)的石壩護坡成本高,花費大,地方財政無力承擔。香根草是一種耐旱、耐澇、耐瘠、耐污染,具有龐大深根的網狀根系和堅挺莖葉的多年生禾本植物,也是固土護坡、改良水質和環(huán)境保護的優(yōu)良植物品種。在今年試驗性栽種成功的基礎上,將在全市推廣,精心打造綠色生態(tài)護坡工程。 【新聞鏈接】香根草,又名巖蘭草,是禾本科香根草屬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印度和非洲大陸南部;有“世界上具有最長根系草本植物”、“神奇牧草”之美譽,具有極強的生態(tài)適應性和抗逆(旱、濕、寒、熱、酸、堿等)能力,生長迅速,易種易活。香根草根系發(fā)達,縱深生長可達3米多,根系抗張力十分強大,能較牢固地固持土壤。即使在非常貧瘠、緊實、強酸堿甚至具有鋁毒的土壤上都能生長。如果等高密植,半年左右就能形成致密的綠籬帶,形成“生物壩”,可攔截60%的地表徑流和90%的泥沙,同時明顯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上世紀80年代,在世界銀行的主持下,一個由印度、中國、泰國等45個國家400名代表組成的香根草網絡進行了香根草防治水土流失的田間實驗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環(huán)保價值、經濟價值還是研究價值,天然香根草都可以跟紅樹林媲美。從1998年開始,已經有160個國家和地區(qū)引種栽培香根草,用于諸如護坡防沖、保護鐵路、公路、河道、沙丘、地埂、堤壩、農田,以及改良土壤,各種有機物,重金屬等污染土地的治理等等方面。在我國,香根草在農業(yè)坡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公路護坡、沿海灘涂的防風固沙、垃圾場的植被恢復、金屬尾礦的復墾及城市污水的凈化等方面,都取得良好效果。因而香根草技術被譽為21世紀最有價值的生態(tài)工程技術之一,被認為是人類戰(zhàn)勝水土流失的新希望。目前已被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列為理想的水土保持植物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