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倫)每天一大早,張偉生便早早來到位于市老干部局院內的《大江南北》泰興聯絡站,拿起最近的《大江南北》雜志仔細預覽,或者搜集相關文字準備撰寫文章投稿,這幾乎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課”。 曾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張偉生,先后三處負傷,讓這位84歲的老人至今仍滿懷一顆紅色的心。如今,他擔任《大江南北》泰興聯絡站主任,最興奮的事莫過于從中賞析過去的紅色歲月,喜看老區今非昔比的變化。 “我的抗戰經歷源于一次偶然事件。”張偉生回憶。他出生于新街鎮北新村,自幼喪母,和妹妹隨父親與繼母生活。1941年的一天,14歲的他從當時的霍莊中學放學回家,一進門就看到了令他氣憤的場面:繼母正拿鏟子打一旁燒火的妹妹。原來,繼母攤燒餅時,嫌妹妹火燒得大,隨手拿手中的鏟子朝她頭上打去。張偉生頓時怒火中燒,眼看從小相依為命的妹妹被欺負,他立即沖上前狠狠地推了繼母一把,使繼母重重地撞在一個磨子上。一看繼母摔在地上不能動彈,自知闖禍的他深怕父親責備,只身從家里跑了出去,加入了當時新四軍蘇中五分區游擊隊,從此開始了抗日生涯。 由于當時蘇中地區敵強我弱,張偉生所在的部隊只能以打游擊騷擾日軍為主,經常活動于新街和元竹等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而此時他的知識也終于有了用武之地,經常拎個石灰桶往返于拉鋸地區,傳播各種振奮人心的紅色標語。“新四軍誓與蘇北人民同生死、共患難。”像這樣的標語張偉生脫口而出。 1942年,由于在部隊表現出色,時年15歲的張偉生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隨后的精兵簡政中因年齡太小被安排到泰興鄉村師范讀書。在后方他同樣為抗戰做著貢獻。他先后在蘇中軍區做過電訊員、在后方醫院為傷員包扎、在部隊文工團做文化干事……只要革命需要,他一切服從組織安排,而且每一行都干得很出色。到1945年8月泰興地區的鬼子投降時,他已在部隊擔任連隊指導員。 抗日戰爭勝利后,張偉生繼續著偉大的革命生涯,輾轉蘇北、常州、中朝邊境等地,參加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等,先后負過3次槍傷,其中一顆在宜興剿匪戰斗時中的子彈至今仍留在體內。 “我是人民的兒子,是人民給了我一切,所以為祖國作貢獻是我一輩子應該做的。”上個世紀90年代從市文化局副局崗位離休后,張偉生仍每天往返于襟江公寓的家和《大江南北》泰興聯絡站,依然在為那份播撒熱血的紅色事業發揮著余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