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燕麗娟)48歲的農民谷瑞峰,只有初中文化,他干過修車工、電焊工、白鐵工和銷售員。2009年正月,谷瑞峰從電視上看到秸稈氣化爐,不到半年時間,他自己造出了10只秸稈氣化爐,并申請專利,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初次見識秸稈氣化爐 2009年正月的一天,谷瑞峰看電視時,一則報道引起了他的注意。北京一位老教授經數年研制,發明了秸稈氣化爐,操作簡單,可將農村廢棄不用的秸稈化為清潔高效的能源。 近年來,每年收割后,秸稈就成為農村的“老大難”問題。這么好的產品為什么沒人生產推廣呢?谷瑞峰想買一只秸稈氣化爐回來試用,用得好就做產品經銷商。隨后,他從電視上找到北京一專門生產該秸稈氣化爐的廠家,正在面向全國招攬經銷商。 當年4月,谷瑞峰揣著幾百元路費去了北京。到達目的地,谷瑞峰被安排到接待室看宣傳畫冊。谷瑞峰提出想先看產品時,對方卻說,先簽下代理合同,交了錢,才可以參觀。經過軟磨硬泡,對方終于同意讓谷瑞峰看一看。隨后,谷瑞峰跟著接待人員乘廠車到達生產基地,終于看到了一只產品,工作人員只是將打火經過簡單演示一遍,隨后就將谷瑞峰 “請”了出去。臨出門,谷瑞峰已對秸稈氣化爐了解七八成。他決定回去自己做。 親手造出秸稈氣化爐 回家后,憑著記憶和想象,谷瑞峰開始“依葫蘆畫瓢”。為了不影響鄰居,他把自己關進地下室,每天從早上7點一直干到晚上10點,有時睡到半夜突然想到一個點子,就趕緊起床來試驗。整天“叮叮咚咚”的,時間一長,鄰居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夜里兇”。 因為干過白鐵工和電焊工,家中各類工具俱全,谷瑞峰的第一只秸稈氣化爐很快問世了。首只秸稈氣化爐看似簡單,像只普通的液化氣灶,有氣化室、灶具兩部分組成。抓一把秸稈放到氣化室里點燃,然后蓋好。秸稈燃燒后,產生一氧化碳、氦氣和甲烷,經沉淀,將焦油和蒸餾水分離出去,氦氣和甲烷等氣體通過管道進入灶具。秸稈燃燒片刻后,打開氣化爐的灶頭,很快就會有火苗冒出來,可以直接燒水做飯。 谷瑞峰發現,火溫最高達900多攝氏度,一桶秸稈可以用三四天。同時,他也發現了很多問題:有時等上幾十分鐘灶頭的火也打不開;氣化產生的焦油需要手工回收。是不是自己的設計有缺陷?谷瑞峰下決心,外出賣一只秸稈氣化爐回來好好研究。當年5月,谷瑞峰找到了西安一個廠家。 “偷師”學藝發現設計缺陷 廠家不對外零售,只招募加盟商,婉言謝絕了只想買一只氣化爐的谷瑞峰。谷瑞峰做過銷售員,經常被人拒絕,因此點子也多。他找到該廠供銷部負責人,自我介紹說,他來自江蘇,兒子考上西安某大學,夫妻倆來此打工,來了大半年也沒找到合適的工作。他看中了該廠的秸稈氣化爐,想擺在學校門口蒸饅頭,賺點錢供兒子上學。 在谷瑞峰的軟磨硬泡之下,對方終于答應了。谷瑞峰花1070元,買回一只單灶頭的秸稈氣化爐,用火車托運回來。 為了檢驗爐子,每天天不亮谷瑞峰就起床,將秸稈氣化爐點著燒開水,自家開水燒完了就幫左鄰右舍燒。他發現,氣化爐不時發生故障,需要經常停下來檢修。檢修后,谷瑞峰弄清了爐子的內部結構、工作原理,也發現了它的缺陷。 經過一個月的研究,谷瑞峰終于設計出過濾裝置,將秸稈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焦油成功地轉移進氣化室,不用再人工回收焦油,氣化爐也干凈了,火也更旺了;同時他也找出點火失敗的原因,是氣室的門爐設計不合理,他便將方形的門爐改成了圓形,將鑲嵌式改成螺紋擰入式;另外加設一根排氣管,用于排除氣化爐內燃燒產生的廢氣。 難題解決了,谷瑞峰一口氣造出了10只秸稈氣化爐。 成功,申請國家專利 “谷瑞峰造出秸稈氣化爐啦!”全村人都趕來看稀奇。谷瑞峰當場用氣化爐燒開水,向鄰居展示他的產品。“太神奇了!”村民們送給谷瑞峰一個雅號——“爐神”。 市科技局和市農機局獲悉后,立即派人到谷瑞峰家里了解情況,并建議他申請專利。隨后,谷瑞峰向國家專利局申請了專利“谷瑞烽”牌秸稈燃氣爐,并申請注冊了公司。 據了解,谷瑞峰研制的秸稈燃氣爐已經批量生產,產品供不應求,銷往全國各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