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龍河南岸,有一個人口不足三千人的村莊——姚王鎮姚垈村,一年四季找不到閑人。他們有趕季節做生意的,有搞養殖的,各行各業干得紅紅火火,實現了勤勞致富,人均純收入突破了萬元大關。 只要肯干,干什么都能掙到錢 姚垈人勤勞能干,從不放棄任何一個掙錢的機會。打零工、干包工、收廢品……樣樣都干。 在姚垈村,農民經紀人特別多,幾乎挨家挨戶有電動三輪車、農用車、出租車、小汽車。特別是三輪車一上路,就會播出“收黃豆、蠶豆、豌豆、糯稻啊!”“收稻子啊”……各種順應時令的叫賣聲。這些農民經紀人開著農用車、三輪車在泰興大地上走村串戶,收購各種季節性農產品。 姚垈村不少農戶通過做生意賺了錢,過上了好日子,走上了富裕路。該村先西五組農民做生意,組成聯合體,不管是在銀杏收獲季節,還是在冬天羊肉走俏的時候,他們都統一行動,分工合作,有勞動與經營能力的男男女女都上陣,收購的收購,加工的加工,銷售的銷售,個個忙得熱火朝天,最后統一核算、集體分紅。 該組有30戶人家,大多數蓋了樓房,有錢存了銀行,22戶在外地買了商品房。像這樣的致富能手,全村近200人,他們靠勤勞的雙手,鼓起了錢袋子。 專業養殖,串起循環鏈 姚垈人著力發展專業養殖,是豬、鵝、魚鼓起了他們的錢袋子。 修筑寧通公路時,全村開挖了數百畝的魚塘,連同原有的自然河溝近千畝,不少人分頭承包了幾十畝水面,搞起了專業養殖,全村的專業養殖大戶有27戶。 為擴大養殖效益,大家還在魚塘邊建房養豬、養鵝,豬糞、鵝糞喂魚,并壯大豬鵝的養殖規模,循環效益十分明顯。 飼養大戶姚國圣,是一名黨員干部,他帶頭搞養殖,承包魚塘近十年,每年銷售生豬500多頭,銷售魚上萬斤,年收入可觀。他在魚塘邊建起了一排豬舍,食宿不離養殖場,并在河的四面栽了一排排銀杏樹、紅棗樹,綠樹成蔭,建了8座釣魚臺,供游人享受垂釣的樂趣。每逢雙休日,這里便成了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先富帶后富,共走富裕路 姚垈村農民堅持走自主創業之路,在本地、外地做包頭、當老板的人與日俱增。 姚前七組的姚方中,20世紀八十年代就外出辦廠當上了老板,還建房出租給別人辦廠經商,租金每年就有十幾萬,再加上他的辦廠效益,總資產達千萬元,成了村里的首富。先西七組的凌杰搞水電工程,大本營在上海,資產近千萬元……其他還有一些搞工業、搞建筑、搞水電的老板都在你追我趕,涌現了一批百萬、千萬富翁。 在這些老板、包頭的帶動下,不少村民也跟著打工走上了致富路。 同時,這些人還積極為村里的公益事業慷慨解襄:捐助特殊困難家庭、學生的資金達50余萬元;資助村里治理河道,筑橋鋪路,使全村路道基本實現了組組相通、村村相連。 走在寬闊平坦的道路上,姚垈村農民正朝著更加美好的明天邁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