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沈炎峰 王志平 記者 孫紀剛)眼下又到了西瓜、葡萄等農產品大量上市的季節,許多種植戶在積極聯系經紀人,奮力開拓銷售市場的同時,還搶抓時節,組織力量進行批發零售,有的甚至在交通較為便捷的干線公路旁邊形成了規模較為龐大的“農產品臨時交易市場”,為公路交通和農民群眾的自身安全帶來了較大隱患。 濱江鎮三聯村是遠近聞名的葡萄種植專業村,種植戶總數超過了30戶,每年產出葡萄將近40萬斤。232省道泰漕線貫穿整個三聯村,川流不息的車流、人流讓三聯村的葡萄種植戶發現了商機,他們紛紛在泰漕線兩側搭建起簡易的亭棚,擺上了桌椅,賣起了葡萄,吸引了不少過往車輛停車購買。到了葡萄上市旺季,三聯村的葡萄銷售攤點總數達到30多個,并且沿著泰漕線依次排開,有的攤點甚至超出了安全護欄,直逼機動車道。 干線公路沿線的“農產品臨時交易市場”并不是個別現象。在229省道姜八線黃橋鎮雙橋村地段,緊靠干線公路設立的西瓜攤點也不鮮見;在泰興南三環與濟川路交界處,甜瓜和香瓜攤點也不在少數;而在其他縣市,或者是其他季節,馬路邊的花木市場、水果市場更是不勝枚舉。 在干線公路沿線設立馬路市場,危害不言而喻。這些“農產品臨時交易市場”大都背靠種植基地,在“靠路”銷售的同時,必須不斷地到田間采摘,補充貨源,從事采摘、運輸和銷售的不少都是老年人,交通安全意識相對淡薄,反映也比較慢,運輸工具多為人力三輪車,容易引發交通安全事故;有的亭棚體積較大,影響了駕駛員的視線;有的攤點前人員聚集較多,車輛亂停亂放現象嚴重,都為公路交通安全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農產品臨時交易市場”關系到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不能簡單地取締了事,公安、交通和路政管理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大宣傳引導力度,讓廣大種植戶充分認識到馬路市場帶來的危害。所在鄉鎮黨委政府和相關村更要高度重視這一問題,特別要做好宣傳引導和各項服務工作,具備條件的村可以依托干線公路交通優勢,建立服務區、停車場之類的服務場所,還可以建立農產品批發市場,在農產品上市旺季,組織種植戶統一進場擺攤設點,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和干線公路安全隱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