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安井蓋公司是參加上海供水協會的第一家井蓋公司,質量很好,特別是抗壓、抗老化等技術指標都比較好,整個行業協會正在逐步推廣這個產品。”日前,江蘇暢安井蓋有限公司老職工趙繼芳告訴記者。 一個瀕臨倒閉的村辦企業,是如何扭轉乾坤、領跑同行的?工人們說,這一切都得益于董事長趙書文的“不要命”。 抵押房產辦廠 江蘇暢安井蓋有限公司始創于1998年,是原過船鎮趙橋村的村辦作坊式企業,最初僅有一臺落后、破舊的機器和幾名職工,頻臨倒閉。為救活企業,2000年,當時的過船鎮黨委讓時任過船鎮副鎮長的趙書文到廠里掛扶。 “廠里生產的復合材料井蓋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發展方向,但由于技術不過關,質量跟不上,沒有市場。”趙書文說,當時決定企業去留的關鍵還不是技改,而是改制。改制方案出臺后,企業卻無人承包,于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 “他拿房產證去抵押我還不知道,萬一這個廠搞不好的話,我家這個房子就是銀行的。”趙書文的妻子李照蘭說,對他當初的舉動,她現在都感到后怕。但趙書文還是說服家人,鉚足干勁邁開了他創業的第一步。 “從那以后,我經常是上午在政府上班,下午市場調查,晚上在家搞技術攻關。”趙書文說。幾個月后,企業就有了起色。除能正常發放工資外,還斥資200多萬元與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南京工業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建筑工程設計院等院校共同探討技術改造,尋求提高井蓋承載能力的新型復合材料。經過反復論證和試驗,2002年,趙書文不但研制出新一代井蓋制造技術,還成為南京工業大學等離子體材料學科的外聘專家。 辭官回鄉發展 “2005年,他辭掉黨委副書記職務,一心一意回來辦廠,我們很驚訝。”原過船鎮趙橋村黨支部書記孫學銀說。 “當時回來跟我說的時候,我感到非常意外,好好的公務員不做,回來搞企業,風險是很大的。”李照蘭說,多少領導好心挽留,但他執意辭職回家搞企業。一旦哪個技術環節攻克不了,他能成夜不睡覺,有時凌晨3點鐘還起來到廠里看產品。 付出終有回報 經過多年的努力,趙書文獲得了多項國家發明專利,企業成為國內唯一應用等離子體改進技術和利用廢棄物作為再生資源生產合格井蓋的廠家。 現在,暢安牌井蓋已應用于省內外100多個市政建設領域。為了讓客戶放心使用,趙書文還對所有井蓋都投了產品質量保險,井蓋如因質量問題,造成他人人身傷害,可賠付8萬元,造成財產損失的,可賠付5萬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