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夏冬前 朱朝陽)“一臉真誠,謙和地注視著對方講話,不時地點頭,不輕易打斷對方。”這是原東西車站地塊拆遷項目部第一小組組長葉建林與住戶交流時的姿態。 葉建林是市環境監測站站長,有著16年黨齡,在參與東站地塊拆遷工作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他始終牢記黨的宗旨,一心想著群眾利益,用“耐心、真心、誠心”贏得了被拆遷戶的信任。 耐心解釋,解開心結 第一天上門,葉建林就吃了閉門羹,被拆遷戶劉某將防盜門重重關了起來。他知道劉某不信任他們,認為政府拆遷是為了政績。于是他隔著防盜門與劉某交心:“當初要不要改造這一塊地,政府是經過充分調研的,主要考慮這里的住房環境差,以及整個城市建設的需要。請相信政府,政府一定會保護你們的合法權利……”一番入情入理的解釋和宣傳,終于使劉某打開了友善的門、理解的門。 真誠服務,贏得信任 在拆遷工作中,葉建林總能換位思考,真心實意站在被拆遷戶的角度想問題。張某是原水泥廠下崗職工,生活比較困難,為了幫他在政策范圍內爭取最大利益,葉建林多次上門幫他算賬,設身處地幫他選擇最佳補償安置方案。一來二回,張某和葉建林成了朋友,不僅自己積極配合拆遷工作,先期進行了評估,而且還幫助做通了鄰居的工作。 在東站拆遷地塊,葉建林的“熟人朋友”很多,只要他到住宅樓去,許多住戶都會熱心地和他打招呼,主動找他咨詢問題。他也十分尊重他們,每次都是客客氣氣,不厭其煩地耐心解答,住戶們把他當成了知心人。 兢兢業業,甘于奉獻 葉建林是拆遷小組成員中聽住戶說的最多,向住戶解釋的最多,找住戶跑的最多的一個。拆遷工作開始以來,他沒有休息一天,每天都在與住戶交流溝通。 自從做上拆遷工作,葉建林的作息時間就沒有了規律,一切圍繞拆遷要求安排時間,有時凌晨5點上門,有時談到晚上12點。一天晚上,當他正在做住戶的思想工作時,5歲的女兒突然打來電話下最后通牒:“明天早上一定要看到你,我都記不得你長什么樣子了。”是的,他又何嘗不想女兒。每次晚上回家時女兒已經入睡,早晨出發時女兒還沒有醒來。然而這些都不算什么,最讓他感到為難的是:少數住戶不理解他們的一片苦心;個別住戶要求太高,不理解政策。 拆遷工作中面臨的困難很多,但是葉建林堅信,只要真誠與住戶溝通,絕大部分住戶都會了解自身利益會得到充分保障,都會理解政府建設城市美好家園的大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