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馬宏飛 通訊員 吳濤 徐明)最近,分界鎮組織召開鎮村環境整治現場推進會,全面推進重點區域、重點地段、重點部位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分界鎮黨委書記謝紅官說,鎮容村貌是一個地方的第一感觀和“第一形象”,也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具體體現,更反映了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 近年來,該鎮通過以點帶面、分類推進的辦法,組織開展鎮村環境綜合整治,鎮村面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對照“四位一體”和鄉風文明的總體要求,還存在不少差距。對此,該鎮以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目標,從群眾最為關注的環境問題抓起,著力解決鎮村環境衛生“臟、亂、差”現象,扮靚鎮村投資環境和人居環境。 在整治過程中,該鎮將把路道、河道、庭院環境的整治作為重點,組織各村居對本轄區內的通村、通組路進行全面整治,同時搞好綠化美化,確保路面平坦,整潔干凈,無障通暢。并對境內所有河面進行清理,確保水面無水生植物、漂浮物。在庭院治理上,動員各家各戶集中清理院內衛生,全面清除墻面上的亂涂亂畫,做到院內井然有序,屋內窗明幾凈,物品擺放整齊。 同時,該鎮還制定了“四有”、“十八無”整治標準。“四有”即:所有村居有環境綜合整治規劃;有一套符合實際、群眾能夠接受的環境衛生管理制度;有一支專業的環境綜合整治管護隊伍;有固定垃圾點、柴草堆放點和垃圾箱、公共廁所等必要的環衛設施。“十八無”即:無草堆、灰堆;無暴露垃圾;無雞棚鴨舍;無露天糞坑;無墳頭;無雜草;主干道、通村路、通組路、村莊循環線兩側路肩無雜草、農作物,家前屋后無亂堆亂放;垃圾箱無垃圾堆放、無破損、歪斜;無不規范的廣告;河坡平整無缺塘;水面無水生植物、漂浮物;無樹木歪斜、缺株;無植物纏樹;無占道堆放;無占道經營;路面無農作物遮路;行道樹內無農作物;路面無坑洼現象。 該鎮每個月都將組織鎮經濟服務中心、新農村建設辦公室、集鎮管理辦公室、水利等部門負責人,對照標準,逐一檢查考核。同時,將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納入村規民約,使愛護環境、保護環境成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