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馬宏飛 特約記者 魯國生 王志平)“如今的泰興,猶如飛機的機翼,牽引著‘三城’共同發展、一起騰飛。”日前,市政協常委、泰興浙江商會會長胡大利指著眼前的泰興地圖對記者說。 胡大利所言的機翼,是指我市境內的334省道城黃線和232省道泰常線;“三城”,即泰興主城區、黃橋小城市和虹橋新城。 “334省道東起沿海洋口港,橫穿黃橋副中心;232省道南至長江,與上海及蘇錫常隔江為鄰,縱經虹橋新城。”市交通運輸局局長黃一祥介紹,兩條干線主動脈在泰興主城區串聯,將“三城”聯接在一起,形成“同城效應”,成為助推我市跨越發展的強大引擎。 目前,隨著這兩條主動脈的全線提檔改造升級,市委、市政府“三城四片五重點”的空間布局更趨優化,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先導、帶動作用更加突出。 暢通脈絡,全線提升運行承載力 “公路,好比人身上的血脈,血脈暢通了,生命力就更強了。”黃一祥打比方說,一個城市,一個區域,路網便捷通暢,就會帶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集聚,這樣城市就更加繁榮,經濟發展就更具活力。 據介紹,334省道城黃線,全長48.7公里,修建于2003年,是加快黃橋老區發展的主要跑道;232省道泰常線,全長33.7公里,修建于2000年,是我市通向蘇南的重要通道之一,為“學趕蘇南、跨越發展”構筑了更加便捷的平臺。 近幾年來,隨著我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交通流量的日益增加,兩條主干線路面破損嚴重,安全通行能力有所削弱,與我市經濟快速發展及市委、市政府“四大發展戰略”的推進和“三城四片五重點”發展布局的實施已不相適應。 暢通主動脈,全線提檔升級,勢在必行。 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市交通運輸局會同公路管理部門,成立專門班子,由主要負責人帶隊,分別對兩條干線的改造工作進行專題調研,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同時,積極爭取省相關主管部門的支持。 2009年,我市率先對泰常線進行改造。 今年初,市政府又將城黃線改造列入年度城建計劃。6月份,在上級公路交通運輸部門的支持下,城黃線改造順利進行,投入改造資金4000多萬元。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施工,日前已全線通車,安全便捷的運行承載能力和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科技助力,干線公路趨向“高速化” “如今開車行駛在城黃線上,路面平坦得很,而且不打滑,感覺就像行駛在高速路上。”出租車司機錢師傅對記者說。 他的這一感覺來源于科技對公路建設的催化作用。 錢曉暉,市金華公路養護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師。她告訴記者,在城黃線改造過程中,使用的材料及機械均有較高的科技含量。路面攤鋪的石料全部采用鋪設高速公路用的玄武巖,加上感性瀝青,并拌有抗剝落劑,增強了路面的膠結能力,使新路面更加耐磨,又提高了抗滑系數。 同時,在對原先老化瀝青的處理上,全面噴灑瀝青再生劑,增強瀝青的粘合度。對原有路面上的裂縫等病害,全都攤鋪了聚酯玻纖布,一方面使路面的拉力得到增強,更主要的是防止病害對新鋪設的路面產生輻射影響。 “在路面攤鋪過程中,每天上午和下午,我們都對瀝青混合料提樣進行馬歇爾試驗,并加強溫度檢測和控制,確保混合料質量。”市公路管理站站長劉金泉介紹,嚴格控制各道施工環節及操作規程,保持攤鋪機以每分鐘2.5米的速度勻速不間斷攤鋪。“此次改造使用的攤鋪機械也是從國外進口的。”市交通運輸局工程科長朱為民告訴記者,攤鋪機是從德國進口的ABG攤鋪機,配有世界最先進的聲納控制平衡梁進行自動找平,并從瑞士進口了安邁瀝青混凝土拌和樓生產瀝青混合料。 “這些高性能機械及路面材料以往只用于高速公路的鋪設,在干線公路投入使用,全泰州市還是第一次,在全省也不多見。”朱為民說,“干線公路的‘高速化’,必將加速我市城鄉一體化進程。” “三城”共振,主動脈彰顯“乘數效應” 兩條干線主動脈提檔升級,新汽車客運站、東北環繞城公路及立交橋等一批標志性配套工程相繼建成,再加上沿江大道的開工建設,公路交通主動脈的“乘數效應”日益凸顯,“三城”共振發展的勢頭強勁。 在泰興主城區,公路交通網絡的無縫銜接,不僅方便了市民的出行,更帶動了城區商業、物流業等現代服務業的升溫。特別是新汽車客運站的建成投用為城區北二環沿線的市場開發帶來了人氣。目前,鑫都小商品市場、嘉泰五金城等4個投資過億元的服務業項目相繼開工建設。“隨著電子城、食品城、文化主題街區、五星級酒店等服務業項目的落戶,市場與人氣的相互推動,這一地段將形成主城區的第三商圈。”泰興鎮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辦公室工作人員錢圣濤說。 在虹橋新城,眼下包括工業項目、物流項目和重點基礎工程在內的30多個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到處是一片繁忙的建設景象。虹橋工業園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泰常線、沿江大道為園區發展拉開了框架,并形成了加快發展的后發優勢。目前,園區在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同時,加快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和重點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為虹橋新城建設提供強大的產業支撐。這里,正擔負起推進全市新一輪沿江開發的歷史重任。 “路道的暢通不僅使小城市的面貌日新月異,還給千年古鎮增添了無限商機。”黃橋鎮鎮長錢軍告訴記者,近一個階段以來,黃橋的“古”、“紅”特色旅游服務業不斷升溫,每天都有近千名游客來古鎮觀光;祁巷生態農業園、5000畝四季韭菜基地等一批現代高效規模農業項目依路而建,使項目直通市場;私營和個體商戶到工商部門注冊的增加了450個,總投資1億美元的四季現代農業項目、16億元人民幣的霞客環保色紡項目等6個投資過億元的項目均在黃橋落戶,區域副中心的輻射帶動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 放眼兩大主動脈,車水馬龍,資源要素、產業要素和人力資源要素在“三城”間加速流動,并共享共融。濱江新城泰興東牽有著廣大縱深的黃橋老區,南追領跑長三角的富庶江南,正在現代化的道路上迅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