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的強降水,加之大噸位船舶航行帶來的尾浪,致使如泰運河濱江鎮向陽村段多次發生塌陷,塌陷距公路僅1米,其中蔣垈組段塌陷仍在繼續,離公路路基不足0.5米。去年發生塌陷的向陽村段,雖然已拋石護岸,但河水已竄到路基邊,一旦遭遇強降水或大潮汛,路基將遭受嚴峻考驗。當地村干部和群眾對此十分擔憂,多次向上級反映情況,相關部門派人現場勘查,在險段掛起了小紅旗以示警戒來往車輛與行人。由于缺少專項資金,暫時無法控制,村民只好望河興嘆。 河堤嚴重塌陷,不僅僅在濱江鎮向陽段,姚王至河失段河坡塌陷達16處,塌陷寬達10多米,嚴重地段距離供水管道僅1米左右,若不采取措施,一旦河水沖垮管道,幾十萬人的生活飲水將會中斷,工廠企業的生產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據了解,市政府對此頗為重視,7月7日,市長高亞梓對如泰運河姚王段塌陷影響自來水管道作出批示,要求相關部門盡快處理。7月10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孫云作出批示,要求財政局安排審核項目投資總額,納入區域供水投資規模安排。 影響區域供水工程的燃眉之急,可望近期內付諸實施,但治理如泰運河塌陷,這僅僅是杯水車薪。 如泰運河前身為老龍河,早在宋朝就形成了自然水系的老河道。1958年規劃開挖,口寬66~72米,底寬20~30米,西至長江口,東至如東東安閘,總長156.3公里,在我市境內流經濱江、泰興、姚王、河失、黃橋、分界、古溪7個鎮,總長43公里,集灌排航為一體,系6級航道。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日益發展,如泰運河成了黃金水道,它不僅承擔了沿河兩岸及下游地區幾十萬畝良田的灌排功能,還承擔了我市水上運輸60%的重擔。河兩岸吊桿林立,水運碼頭多達幾十處。水上運輸繁榮,原本6級的航道,僅供100噸以下的船舶通航,近幾年來,受利益驅動,小噸位船只逐漸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噸位越來越大的船舶,1500噸位的船只經常出現在如泰運河上,大船航行的尾浪拍打著兩岸;通航旺季,每天有上百艘船只航行,其中300噸以上的船只占80%以上,大大超過了運河的負載能力。據了解,如泰運河河坡多為沙土,沒有粘性,隨時會出現塌方現象并越趨嚴重。加之扒坡種植屢禁不止,水下取土造成深塘,致使如泰運河危機四伏,河兩岸樹木大量倒塌,水土流失嚴重,河堤大面積塌陷,給兩岸群眾生產和生活帶來嚴重威脅。多年來,群眾上訪來信不斷,兩會期間,代表要求治理如泰運河的呼聲不斷。但由于如泰運河治理的投入需求大,市財政無法承擔,對如泰運河的坍塌,僅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 如泰運河修復工作迫在眉睫。當前必須對如泰運河坍塌嚴重地塊迅速砌筑石壩墻,保持其河坡穩定;對修復好的地段及時回填到位,確保管道兩側的護土有一定安全系數;泰黃輸水二期工程所鋪設的管道應待石壩墻砌筑完成后才能恢復使用。 如何對如泰運河實行綜合治理,業內人士認為,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河道的管護工作,科學制定治理規劃,加強宣傳,加大財政投入;河兩岸鄉鎮要發動群眾在河坡上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嚴禁扒坡種植,把兩岸建成高標準的綠色長廊。要加強航道保護,職能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嚴控大噸位船舶航行。治理河岸塌方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砌防洪直立墻,砌直立墻1公里投入達百萬元,總投入超億元。如此大的投入地方財政無法承擔,有識之士提出,政府或有關部門要創新河道管理辦法,一方面,凡在河道兩岸建設施、有收入的單位或個人,按經營收入每年繳納一定比例的河道養護費,或經營者需在一定范圍內的河坡上砌直立墻,實行以河養河,確保一方平安。另一方面,組織水務、交運、財政等相關部門,整合資源,積極上爭,使運河治理進入國家、省市項目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