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沈炎峰 王志平 記者 孫紀剛)為不折不扣地做好“迎國檢”各項準備工作,泰興公路站最近組織力量對轄區內省道干線公路用地范圍內的非標情況進行了調查摸底。通過調查發現,影響公路環境的固定式和移動式非標數量很多,尤其以“泰興麻將”、“黃橋燒餅”非標最為突出,有的已成“頑癥”。實施路政管理,改善公路環境,規范清理非標首當其沖,必須施以重拳,進行強勢治理。 目前,泰興境內主要有“三縱一橫”四條省道從九個鄉鎮穿行而過,沿線住戶和商戶密集。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老百姓受“以路興商”、“靠路生財”理念的影響,紛紛將住房建在路邊,倚路而居,開店經商,以求通過以商補農,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殊不知,這些生活和經營方式,嚴重影響了省道干線的安全、暢通。八十年代的“泰興麻將”,九十年代的“黃橋燒餅”,是泰興土生土長的富民產業,也是當地的傳統產業,為增加當地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但是,隨著干線公路街道化問題的逐步產生,從事這些產業的商戶有意識地向干線公路集結,形成了“以路興商、前店后廠”的格局,并沿省道干線公路延伸。這些原產地的小商家為擴大影響,紛紛將小廣告牌隨意擺放在省道路邊,久而久之,“傳統美食”、“地方特產”就形成了省道上難以根治的非標頑癥。 據統計,泰興境內大大小小、高高低低、長短不一的固定式和移動式非標累計達290多塊,其中,“泰興麻將”主要沿S336沿線分布,以張橋集鎮為中心,非標數量20多塊;“黃橋燒餅”沿S334沿線分布,以黃橋鎮東地段為據點,非標數量達30多塊。除此以外,在其他省道干線途徑的鄉鎮,各具特色的站牌和招幌也是琳瑯滿目,花色繁多。 擅自在干線公路用地范圍內設立非標是違法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第五十四條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批準,不得在公路用地范圍內設置公路標志以外的其他標志。在迎國檢的關鍵時刻,非標“頑癥”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不僅需要加以規范和整治,更需要探究長效管理機制,根治這一“老大難”問題。 長期以來,泰興公路站嚴格按照相關的公路法律法規要求,依法堅持對這一頑癥進行綜合治理,在加強巡查的同時,經常開展日常性清理,定期組織季度性大規模公路環境集中整治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每次的季度性集中性整治活動中,從干線公路沿線強制拆除的非交通標志就達上百塊之多。但由于群眾的法制觀念不強,執法力量相對不足,整治活動往往不能產生預期效果,有的路段非標現象很快就會死灰復燃,部分群眾與執法人員玩起了“貓抓老鼠”的游戲,執法人員一到,他們就將廣告牌放到公路用地范圍之外。執法人員前腳剛走,他們就立即將牌子“請”出來。有的廣告牌被強制收走后,過不了幾天,同一天地點甚至會出現一塊更大更“耀眼”的廣告牌。 在日常公路巡查工作中,泰興公路站執法人員還堅持走村入戶,下發通知書,現場宣傳教育沿線群眾不要將非標設置在公路用地范圍內,并始終堅持人性化操作,自己動手將非標移出公路用地。但是僅靠宣傳引導和強制拆除,收效甚微,部分群眾依然我行我素。有的商家為了讓自己的廣告牌更加醒目,迅速引起行人注意,商家之間甚至相互攀比,特別是“黃橋燒餅”的廣告牌做得越來越大,越來越高,嚴重影響了路容路貌。 如何從根本上整治公路非標現象?記者認為,非強勢整治難以“治愈”,必須緊緊依靠上級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開展聲勢浩大的專項整治行動,讓各類非標無處遁形。最近,泰興市為迎接全國干線公路大檢查和黃橋決戰勝利70周年,由政府牽頭成立了指揮部,組織多家部門和沿線鄉鎮對城黃公路“八亂”現象進行整治,重點整治完善公路排水溝、公路路肩、公路路面和路基,尤其是對在公路用地范圍內設置非標,堆放物品,擺攤設點、亂搭亂建、亂扔亂拋行為進行整治,并分解了目標任務,落實了包保責任,其做法值得推廣。 此外,公路交通主管部門要積極完善長效管理機制,要在大張旗鼓地宣傳公路法律法規的同時,多方協調,多管齊下,嚴格執法,絕不姑息;更要積極做好商家經營和產業發展的服務工作,對本地特色產業的發展要超前思考,對相同的非標要按照統一格式進行設計制作,確保在不占用公路用地的前提下,把特色產業廣告牌做得既美觀,又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