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王志平 記者 孫紀剛)又是一個炎炎的夏日,艷陽高照,卻徐風習習。一輛中巴車沿著寬暢平坦的如皋泰線城黃段向著泰興城區疾馳而去,75歲的唐艮池和老伴坐在車上,孩子般欣喜地望著窗外川流不息的車流,看著路旁郁郁蔥蔥的綠化帶,聽著身旁乘客們開心的談笑聲,心情似乎就像綠化帶內的花兒一般燦爛,笑容一直掛在他們的臉上。 唐艮池老人與公路有著50多年的深厚感情。從1959年開始,唐艮池就一直從事公路建設和養護工作,先后擔任過泰興養路工區和泰興公路站城黃養護隊負責人,并在城黃養護隊一直干到退休。 城黃公路一點一滴的變化,唐艮池老人都了然于胸。過去的城黃線,全部都是砂石路,狹窄而崎嶇,雖然全力以赴加以養護,但是通行能力還是比較低。而現在,城黃公路的等級越來越高,綠化越來越美,配套設施完善,標志標識齊全,讓這位老公路人嘆為觀止。特別是最近以來,為以更加優異的成績“迎國檢”,上級主管部門正在對城黃公路進行改造,組織了60多臺套施工機械和100多名施工、監理人員攤鋪瀝青混凝土路面?粗B護工人們忙碌的身影和運輸機械往來穿梭的情景,唐艮池的眼前再次浮現出他們那個時代的養護工人肩扛手提、揮汗如雨的樣子,不由得感慨萬千。 在長期的養護實踐當中,唐艮池積累了豐富的公路養護和管理經驗。擔任城黃養護隊長期間,他硬是憑著永不服輸的精神和趕超一流的勁頭,把城黃養護隊創建成揚州地區唯一的“全省全優隊”,他本人還被評為江蘇省交通系統勞動模范。1989年底,國家下達了最后一批“頂替”指標,唐艮池提前辦理了退休手續,讓唯一的兒子唐忠明頂替他,來到泰興公路管理站做了一名養護工。 雖然退休已經20年了,但是唐艮池始終沒有撇下他鐘愛的公路事業。只要有時間,他就會和老伴一起,從新街鎮金干村的老家乘車前往泰興,看看泰興公路站那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看看在那里工作的兒子唐忠明。 因為同是公路人的緣故,唐艮池和兒子唐忠明談論最多的還是公路養護。從公路的養護理念到作業標準,從養護計劃到養護效果,老人都言傳身教,讓唐忠明很快進入了角色。但是最近這些年,老人卻難以聽懂兒子一套又一套的養護理論。很多的時候,老人只好像一個興趣盎然的小學生,笑瞇瞇地聽兒子講述公路上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 由于路面等級的不同,兩代公路人的養護理念可謂是天壤之別。過去,縣鄉道路大都是砂石路面,只要碰到雨雪天氣,路面就會出現坑塘或者積水,唐艮池他們必須及時修補,經常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疲于應付。而現在,唐忠明他們談得最多的卻是“全面養護”和“精細養護日;”等新鮮字眼,每年制定科學的養護計劃,定期對養護作業進行監管考核,真正把握住了公路養護的主動權,有效地提高了養護作業質量。 長期以來,針對砂石路道和瀝青路道提出的公路養護作業的標準就是“路面無坑塘、無積水、無揚塵、無波浪、無油包”。當年,唐艮池所在的城黃養護隊,全部“家當”只有十幾個養護工人,幾輛平板車,幾把掃帚和鐵鍬。在資金和物資匱乏的情況下,他們自己動手撿拾碎磚填平坑塘,自己栽種行道樹開展綠化養護,自己開荒種糧維持生計,用修剪下來的樹枝燒鍋做飯。他們每天來回奔波在20多公里長的城黃公路上,對城黃公路進行一次季節性養護,至少需要半個月時間。而現在,“暢、潔、綠、美、安、優”,已經成為泰興公路養護起碼的標準。到目前,泰興境內四條干線公路,已經有兩條創建成“文明樣板路”,對三條省道開展了“綠色通道”建設,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在老人的記憶中,過去,每逢雨雪天,別人都是往家趕,養護工卻要往外跑,就是怕路面積水多,損壞路面。而現在,由于注重了精細化全面養護,再大的風雨也高枕無憂。 過去,每到盛夏,室外氣溫越高,卻是瀝青路面養護作業最忙的時候。路面高溫,瀝青熔化,工人們頭頂烈日,拋灑砂石,汗如雨下。而現在,由于實行了機械化養護作業,基本不受氣候條件的限制。在城黃公路養護現場,養護機械多點同時施工,養護作業又快又好。唐艮池他們盼望了許多年的機械化養護作業,終于在新一代公路人手中成為現實。 雖然自己沒有趕上公路事業發展的好時候,但是唐艮池從沒有感覺到一絲一毫的遺憾。讓唐艮池欣慰的是,唐忠明繼承了老一輩公路人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優秀品質和勤學苦練、兢兢業業的優良作風,從一個普通的養護工逐步走上了法制辦主任、農管股副股長崗位。 更讓唐艮池欣慰的是,最近幾年來,泰興公路站和其他先進地區一樣,逐步實施了干線公路養護改善工程,實現了干線公路由被動養護、應急養護,到預防性養護、全面養護和精細化養護的根本性轉變,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確保了干線公路的完好、安全和暢通。泰州公路養護水平和能力,也由此躍居全省第一方陣。2009年,泰興公路站還實施了“路面清潔化、行車舒適化、路田分隔化、邊坡線條化、路肩草坪化、道口標準化、工區規范化、養護機械化”等“八化”精細養護,營造了景觀式的公路環境,受到了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肯定和好評,被泰州市公路管理處評為“干線公路養管先進單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