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連日來的持續高溫,7月7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小暑”。天文專家表示,小暑到來,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的盛夏時節,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公眾要注意防暑降溫。 我國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每年7月7日前后太陽達到黃經105度時為小暑節氣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此時天氣已熱,但尚未達到極點,所以稱作“小暑”。時至小暑,炎熱之感漸漸襲來,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意思是說一到小暑節氣,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天文專家表示,小暑與夏至相比,白天已經開始變短了,但是氣溫卻一直在升高。因此,小暑到來,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民間有“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的說法。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間,故農諺又有“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的說法。這個時節公眾要注意防暑降溫,要及時飲水,補充水分,防止中暑。 天文專家還提醒說,小暑時節,天氣雖然炎熱,但也是陰氣開始生長的時候,所以不能過于貪涼,而應適當使身體排汗降溫,這樣還可以排出體內的一些毒素,對身體健康是有好處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