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無情,人間有愛。從6月19日晚上開始,我市各受災嚴重的地區迅速組織起來,積極開展災后自救。 6月20日上午,當記者再次趕到受災較為嚴重的河失鎮印蕩村時,這里的災后自救工作已在村兩委會的組織下有序展開。據了解,從6月19日晚上起,當地鎮村兩級負責人就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商定了施救方案。河失鎮印蕩村經聯社主任吳澤甫介紹,他們已經組織了大量的人力進行生產自救,把大棚的塑料紙拉掉,盡快清溝理墑,把水排出去。 在珊瑚鎮曹埠村,通往大棚瓜地的電力已經中斷。村兩委會正在組織人力幫助承包人清理受損大棚,全力壓降受災損失。珊瑚鎮曹埠村黨總支書記劉吉亞介紹,災情發生后,村兩委會立即組織全體村組干部和部分群眾代表趕赴現場,幫助承包人將損壞的大棚撤離現場,防止西瓜受到影響,力爭將損失降低到最底,盡快使承包人恢復生產。 6月20日上午八點左右,市委農工辦、市農委、市氣象局、人保泰興支公司等相關部門也來到各個受災現場,商定減災方案,幫助農戶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后損失。至記者發稿時止,各地災后自救工作均已有序地展開。 【記者觀察】痛定思痛 災后再話農業保險 河失鎮印蕩村的千畝西瓜種植基地,是去年年底招引東臺八名西瓜種植能手合股承租的。這八戶西瓜種植戶在東臺種植時,每年都自發繳納農業保險,但沒有碰到大的自然災害。今年來我市種植西瓜,心存僥幸,未繳納農業保險,沒想到卻遭此劫難。 據了解,農業保險幾年前就已推廣。從去年起,保險費由以前的個人承擔30%下降到20%。可眼下,全市設施農業投保的僅有268畝。人保泰興支公司表示,農業保險是一項惠農政策性保險,市財政每年定向投入的補貼達到2000萬元左右,農戶只要花少量的錢,就能有效抵御自然災害。但多數農戶還是出于僥幸心理,不愿意投保。 亡羊補牢,時猶未晚。隨著農業生產設施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由自然災害引發的農業風險也越來越大。及時砌好農業保險這道“擋浪墻”,有助于高效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新聞鏈接】農業保險費國家及個人分擔標準 小麥、水稻、油菜,保額400元一畝,保費20 元一畝,中央、省和縣級財政承擔80%,農戶承擔20%。 能繁母豬,保額1000元一頭,保費60 元一頭,中央、省和縣級財政承擔80%,農戶承擔20%。 奶牛,保額4000元一頭,保費240元一頭,中央、省和縣級財政承擔70%,農戶承擔30%。 設施農業中的大棚設施,保額3000元一畝,保費150元一畝,中央、省和縣級財政承擔80%,農戶承擔20%; 棚內蔬菜,保額4000元一畝,保費240元一畝,中央、省和縣級財政承擔80%,農戶承擔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