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馬宏飛 特約記者 丁偉)日前,記者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獲悉,泰興花鼓、黃橋燒餅制作技藝成功入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泰興花鼓”傳承人朱鳳介紹,“泰興花鼓”是舊時農民藝人靠賣藝謀生而產生的一種民間舞蹈,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民間藝人往往以一個或幾個家庭,或同村一伙人自行結合,靠“打花鼓”為生。平時則沿門,或在街頭、村頭、廟會、集場作為廣場演出,如逢大戶人家的喜慶堂會,也常在室內表演。 朱鳳說,“泰興花鼓”的曲調共三個,一為“花鼓調”,二為“跨金索”,三為“倒花籃”,整個曲調具有濃郁的蘇北民間小調風味。泰興花鼓的舞步和動作,幅度大且靈活、風趣。其動作特征是:晃頭,挺脖;扭腰,擺胯;膝屈,腳顫;腕活,手靈。在舞步上有:“顛三步”、“喜鵲登梅步”、“玉兔拜月步”、“四方步”、“小跑步”等。其中“顛三步”和“喜鵲登梅步”極為獨特,是其他民族民間舞蹈中所沒有的。 黃橋燒餅制作是以面粉等為主要原料的餅狀面點的傳統手工技藝,主要用料面粉為黃橋地區特產的小麥精粉。據傳承人之一張天勇介紹,其制作技藝以師徒間口口相傳為主,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黃橋燒餅制作工藝比較獨特,從揣酵(和面)開始就很講究,天冷燙酵,天熱“雪花籽”,不冷不熱“老鼠噴沙”。兌堿也要因時而定,飄堿面起泡,反之則粘牙。餡和酥分別用豬油和花生油拌面粉擦酥,做燒餅時,酥搭于面團上,用手搓長再卷起,然后用響子輕捶一下,翻轉至底上再捶一下,調轉方向再捶,然后將底翻朝下,刷上糖稀,撒上去皮芝麻,貼入桶爐烤。制作出黃橋燒餅色澤金黃,外觀美觀,香酥可口,不油不膩,適合各地消費者的口味。 同時,我市公布了第二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有關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中,第二批泰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7類9項,第一批11項市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6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