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夕,濱江鎮長溝村村民張建民來到揚子江高級中學高三班,將正在復習的李蘇云叫到室外,親切地詢問學習情況如何,復習累不累,學校伙食好不好?最后,將600元現金塞到女孩手中,叮囑她輕松參加高考,考上大學后,一切費用由他承擔,直到她完成學業走上工作崗位。 望著眼前一臉慈祥的大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李蘇云心里熱乎乎的,兩眼溢滿了淚花,激動地表示一定會刻苦學習,奮發向上,以實際行動回報大伯及社會的關愛。 李蘇云今年19歲,從小就失去了母愛,與體弱多病的父親相依為命,由于家庭經濟十分拮據,進入初中就面臨失學困境。2005年,濱江鎮計生辦開展關愛女孩幫貧扶困活動,村民張建民了解到李蘇云的情況后,主動上門聯系,與李家結成幫扶對子,從2005年開始,每年資助李蘇云3000—5000元,解決她上學期間衣食及學習費用。第二年春節,張建民給李家安裝了彩電,給小屋增添了樂趣與生機。 曾一度想放棄上學外出打工的小蘇云在張建民的幫助下,鼓起了勇氣與信心,從此學習成績穩中有升,被揚子江高級中學錄取,在班上成績一直保持在前十名。 眼看小蘇云一天天長大。他隔三差五到學校看望“女兒”,給她捎吃的、送衣送物送錢,比自己的親閨女還親。他跟村干部商議,蘇云長大了,與父親同住在一個房間里不方便,計劃出資將舊平房翻建兩間新屋。他的想法得到村民的贊同,但由于李家處在經濟開發區一類規劃區內,改房建房暫時凍結,目前尚不能付諸實施。盡管這樣,張建民仍在通過其他途徑,想方設法幫助李家父女改善住房問題。 現年54歲的張建民,原在村辦服裝加工廠工作,由于廠子經營不善,瀕臨倒閉。企業改制后,張建民成了企業法人代表,他一手抓內部管理,一手抓市場開拓,企業很快有了起色,吸納了百多名閑余勞力就業。其間,張建民患重病動過二次大手術,憑著頑強的毅力,他度過了人生最艱難的時光,與職工一起,把服裝加工廠辦得紅紅火火。 熬過寒冬的人,最知曉太陽的溫暖,在困境中脫穎而出的張建民,總想著以真情報答鄉親,以關愛回報社會。說起老張濟困扶弱、助人為樂的事兒,就像七月架上的葡萄,一串串的。村民張德余,其母是殘疾人,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老張伸出溫暖的手,將他招聘到廠子里工作,幫他家蓋起了新房,托人給他找對象,一個貧困家庭,在他的熱心幫助下,變成了幸福之家。村民趙祥林一家以種田為生,家庭收入低下。兒媳生病無錢治療,老張及時送錢上門,動員她住了院。后來趙家兒媳因病死亡,老張上門慰問,并支付了安葬費。貧困戶周君山愛人去世,老張安排廠里職工上門幫助料理后事,還給死者換上了廠里定做的新服裝。五保戶趙文成經常得到老張的資助,去世后,一切安葬費用都由他墊付。汶川大地震發生后,老張溢著淚花,很快給災區捐款;玉樹地震,他又慷慨解囊。近十年來,他為資助弱勢群體、回報社會捐錢捐物總額達30多萬元。 熟悉張建民的人都知道,他平常生活儉樸,從不揮霍浪費。他為弱勢群體慷慨解囊,不圖名,不張揚,別人問他究竟圖什么?他深有感觸地說,我是農民的兒子,在我困難的時候,是當地政府和人民幫助我,創業有成,理應回報社會。個人富了不算啥,即使家有房產一大溜,晚上睡覺也就一張床;吃得再好也就一天三餐。關愛弱勢群體,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急,幫他們所需,為政府分擔憂愁,為社會盡一份責任,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人生的最大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