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常斌 特約記者 黃衛東 錢建泉)近期,泰興鎮等5個鎮創建省環境優美鄉鎮工作通過了驗收。受省環委會委托,泰州市環委會在查看創建現場、資料后,對5個鎮創建特色和成效給予充分肯定。 這是我市今年大力創建國家生態市取得的又一成果。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吹響全國生態市創建的號角,以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建設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力爭通過三年努力,確保全市環境綜合質量明顯提高。 讓每個“綠色細胞”獨具魅力 “要創建國家級生態市,必須有80%的鄉鎮達到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而要成為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村環境建設也必須達到相關標準。”市環保局局長官新民告訴記者,為此,今年我市大力實施 “綠色細胞工程”,積極開展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創建,力爭今年實現泰州市級以上環境優美鄉鎮全覆蓋,1個村創建成國家級生態村,2個村基本達到國家級生態村的創建要求。 在創建環境優美鄉鎮中,我市注重結合各鄉鎮實際,發揮其優勢,著力形成各自創建特色。目前,黃橋鎮則根據自身特色積極創建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這次通過省環境優美鄉鎮驗收的5個鎮中,宣堡鎮利用國家級古銀杏群落森林公園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不僅吸引了國內游客前來游覽,還引來國外專家、學者觀光探究;新街鎮利用省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市高效農業園區的優勢,大力推進現代高效農業發展,不斷提高其科技貢獻份額,并向生態觀光農業拓展;古溪鎮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加快畜禽養殖小區建設,推廣生態養殖技術,并對畜禽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河失鎮圍繞二氧化碳產業,推進產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加快二氧化碳集中控制點建設,并配套實施污水集中處理。 據了解,截至去年底,全市有省級生態村5個、泰州市生態村25個。今年,我市提出,2個村創建為國家級生態村,17個村創建為省級生態村,35個村創建為泰州市生態村。目前,張橋鎮西橋村創建國家生態村各項指標達標,已向國家環保部申報創建資料;姚王鎮桑木村力爭年底創成國家級生態村。 巧破重點工程資金瓶頸 “創建最大的難題,是資金瓶頸帶來的基礎設施滯后。”官新民告訴記者,創建國家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沒有生活污水處理和垃圾無害化處理是一票否決。年初,我市提出,按照 “三城四片五重點”的區域戰略部署,今年實施十大污水處理工程,并籌建5個重點鎮生活垃圾中轉站。如何化解這些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瓶頸? 我市規定,從今年起,鄉鎮污水處理廠建成投運后,每新增1噸COD削減能力,給予1萬元獎勵。對創建成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的,一次性獎勵20萬元資金,對創建成國家級生態村的,一次性獎勵10萬元。 市各有關部門和鄉鎮通過積極爭取上級資金、用好信貸資金、啟動民間資金、引進外來資金等方式,多渠道爭取資金投入。市農產品加工園區污水處理項目設計日處理2萬噸污水,采用BOT模式運作,已通過公開招標確定施工單位。河失鎮污水處理工程設計日處理2000噸污水,采用BT模式投資建設,已于5月底簽約,近期將開工建設。姚王鎮桑木村2009年被納入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示范村,在省專項資金的支持下,投入30萬元實施日處理能力60噸的村生活污水處理一期工程。該村生活污水處理改造擴建工程已納入環保部中日合作項目,擴建成2個日處理能力150噸的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服務人口將達2000人。 另外,目前,泰興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擴建工程正加快推進,虹橋工業園區、城東工業園區、黃橋鎮、河失鎮正加快實施污水處理項目,將一并處理園區內、鎮區內的工業污水及生活污水,古溪鎮、宣堡鎮將建設生態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張橋鎮西橋村設計日處理能力300噸的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已簽約施工單位。 做強生態產業快轉型 “創建生態城市,生態產業是支撐。”官新民介紹,我市堅持環保優先,注重在推進生態建設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生態產業發展,做到疊加產出效益、遞減生態污染。 在生態工業建設方面,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以化工、機械、造船、醫藥、提琴等產業為重點,構建產業生態鏈;以重點園區和重點企業(集團)為基礎,運用循環經濟理念,建設生態工業園區;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實行清潔生產,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物排放。今年,泰興經濟開發區力爭創建為省級生態示范園。 在生態農業建設方面,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化管理和生態農業服務體系建設,顯著降低有害投入品的投入強度,大幅度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物質循環再利用率、農產品安全性,推動全市農業向生態友好的方向發展。 在生態型服務業建設方面,加快發展旅游業、現代物流業、農業服務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