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二、三……好,慢慢來……”記者到達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的時候,陳紳正在耐心地引導腦癱兒童克服困難學走路。他說,每天他要對近15個孩子做康復治療,雖然很苦,但很充實。 陳紳,從小患有先天性軟骨發育不良癥,身高僅130厘米。從市衛校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后,又自學完成了南京醫藥大學臨床專業的本科學歷,并一直在南京市區鼓樓門診工作。 “我自己也是一名殘疾人,深知殘疾人的痛苦,0-6歲是殘疾兒童康復訓練的黃金時期,幫助孩子回歸校園,回歸社會,是我最大的樂趣。”2008年,市殘疾人康復中心成立后,陳紳義無反顧地放棄南京優越的工作環境和生活待遇,應聘到康復中心當一名康復師。 6歲的肖宇軒是一名腦癱兒童,2008年剛到康復中心時,簡單的坐、爬都不會,更不用說站立了。陳醫師主動要求幫助他進行康復訓練。因為語言溝通不便,康復訓練工作的進展并不像想象的那樣順利,甚至幾度停滯不前,但是陳紳并沒有因此而放棄。針對困難,他一一記錄下來,逐一進行研究。隨后制定了“一步一步慢慢來,循序漸進,穩步推進”的康復計劃。在隨后的日子里,他每天早上8點準時為肖宇軒做按摩治療,從手到腳每個關鍵部位都不放過;為了讓肖宇軒的語言功能得到有效恢復,每天下午他總是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與肖宇軒交流。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天的肖宇軒不但已經能單獨地坐、爬,還能在輔助器材的幫助下長時間地站立。 其實,很多腦癱兒童剛進康復中心時,都和肖宇軒差不多,陳紳除了給孩子們進行一些常規的按摩理療外,更多的是實踐訓練,每天超負荷的工作,對于他的身體狀況來說,確實難以承受,但他說:“只要看到孩子們稚嫩的笑容和渴望走路的眼神,再辛苦我都會堅持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