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2歲的顧建生,原是泰興襟江商場的法人代表,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1999年在人生道路上遭遇重大挫折:一場車禍讓他右手殘疾,單位體制改革又下崗在家。但他毫不氣餒,毅然選擇了艱苦創業,到黃橋鎮開設了一家機制木炭廠,幾年的時間里,他便走上了秸稈制炭、賣炭致富的道路。 單位改制下崗,自己又成殘疾,面對苦悶他沒有埋怨組織,也沒有消沉怠惰,反而堅定了一個信念,“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一開始他想創業,但苦于沒有合適的項目,后來在朋友的介紹下接觸到機制木炭行業。機制木炭的生產原料很簡單,就是人們廢棄的稻殼、木屑以及木材邊角料,這種木炭不但生產成本低,而且能廢物再利用,凈化環境。當時燒熔木炭市場較好,上海、南京等地市場需求旺盛。于是,他先到江西、河南等地的機制木炭廠家學習,回來后就多方籌資30多萬建立了建生機制木炭廠。 為了辦好工廠,顧建生開始了艱難摸索。在他的廠房里,有一個塑料大棚做成的原料倉庫,里面堆滿木屑。他解釋說,用塑料大棚做原料倉庫,這里面可是有學問的。木屑需要烘干后才能使用,為了減少烘干成本,他利用塑料大棚透光的好處,利用陽光曬干木屑。曬干的木屑、稻殼經高溫烘干后,通過制棒機高溫高壓制成棒狀的半成品,然后放在炭化爐里,經過4天的密閉、缺氧燃燒,整個機制木炭的生產過程就全部完成了。這種人工合成的木炭每公斤熱值高達8000大卡以上,是普通木炭燃燒時間的4倍,被稱為世界第四大能源資源,也是惟一可儲存和運輸的可再生資源,具有燃燒均勻、耐燃燒、無殘渣、強度高、導熱性好、灰分少等優點。由于對人體沒有任何傷害,而且節約能源,因此機制木炭被認定為綠色環保產品。 然而到了2007年,這種以木屑為主要原料的機制木炭,突然開始走下坡路。原來安徽、山東一些丘陵地區次生林帶的樹枝價格低廉,用此制成的木炭與顧建生的機制木炭效能相仿,而且價格更具優勢,這無形中在市場競爭中爭得先機。他算了筆賬,與外省市山區、丘陵地帶的機制木炭廠相比,在泰興收購木屑需要一定的成本,再加上壓制費用、人工成本,計算下來幾乎無利可圖。 僅僅幾年的時間,廠里的產品就從不愁銷路變成微利銷售,顧建生也意識到,必須盡快尋找新的產品,很快他把眼光轉向了剛剛興起的秸桿煤炭產品。 “秸桿煤炭”就是以農村各種農作物秸桿為原料,經粉碎加壓增密成型的固體燃料,其熱值在3200~5000大卡之間,是高揮發性的固體燃料,燃燒率可以達到90%以上,而且含硫量不足5%,是一種環保型可再生能源。 “經常吃‘閉門羹’,到人家門上去虛心學藝,人家不愿意教,好話說盡才傳授一點點,還要靠你自己回來揣摩、摸索。”為了掌握相關技術,顧建生北上山東,南下江西,西到河南,只要打聽到哪里有好技術的地方,他都去拜師學藝。回到廠里后,他立即開始了秸桿煤炭的生產。由于以前有壓制機制木炭的經驗,加上前期技術準備充分,很快就成功地試制出秸桿煤炭。 與原先的機制木炭相比,秸桿煤炭最大的好處就是原料來源廣、成本低,許多在別人看來是廢物的東西,到了他那里都是寶貝。像稻草、麥草、蘆葦桿、棉花桿、玉米稈、花生桿,甚至花生殼,都可以作為生產的原料,作為生物新能源。產品試制出來后,顧建生就開始在市經濟開發區內推廣,把秸桿煤炭產品的特點一一向相關企業老總推介。經過企業試用,秸稈煤炭優勢比較明顯,產品終于被市場所接受。 由于存在諸多優點,秸桿煤炭的銷路非常好,今年他又征地8畝準備擴建新廠房。根據規劃,到2010年,廠里的生產能力將達到1600噸秸桿煤炭的規模,換算成農作物秸稈,大約能完全消化5000畝左右的農作物秸稈。 “我市是傳統的農業大市,擁有豐富的秸桿資源,如果能多發展幾個秸桿煤炭加工廠,利用秸稈制造秸桿煤炭,既能有效減少秸桿焚燒現象、降低傳統煤炭需求量,做到環保清潔地生產,也能為農民增收致富,我愿意與有志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有識之士分享相關技術。”顧建生道出了他的心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