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紀剛 特約記者 陶愛萍)今年33歲的張坤榮,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癥,他貌不驚人,也不善談吐。可是對于虹橋鎮新市衛生院的醫護人員來說,張坤榮卻是個“大救星”式的人物。 2009年7月,新市衛生院改制,張坤榮通過競崗,擔任了新市衛生院的院長。不足一年的時間,他就使新市衛生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職工收入,一下子翻了將近一番。最近,張坤榮還為每個職工繳納了住房公積金。這些事情,都是新市衛生院職工盼望了許久,卻因為衛生院經濟效益徘徊不前,久久未能實現得了的事情。 雖然腿腳不怎么靈便,但是張坤榮天生就是個不安分的人。從小,他就有一個樸實的愿望,自己雖然是個殘疾人,但是他不愿意活得比別人差。特別是看到日夜操勞的父母,他發誓,一定要混出個樣子來,好好地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恩,回報社會的關心和愛護。 1997年,張坤榮從泰興衛校畢業后,來到新市衛生院做了一名臨時工,每月工資只有100多元。當時,他的父母辦有一家小企業,由于經營不善而倒閉,家庭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債務。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之后,妻子沒有工作,家庭生活捉襟見肘。工作之余,他就和妻子一起做起了小生意,有時候還走村串戶兜售農藥,靠微薄的利潤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也正是因為那樣的磨練,更讓張坤榮堅定了干一番事業的決心。他甚至想,雖然自己是個殘疾人,但是他完全可以做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應該干出比正常人更大的事業。 雖然忙于生計,張坤榮卻沒有放松對業務知識的學習,他知道,知識和能力才是他這樣的殘疾人翻身創業的真正資本。1999年,他又報名參加了泰興皮防院組織的皮膚病專科進修班,使自己獲得了一技之長,思路和眼界也進一步開闊。 2004年,命運終于給了張坤榮第一次大展身手的機會。新市衛生院打算對下轄的通石村門診部進行“硬承包”,期待著用體制上的改革讓這個半死不活的門診部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但是,那樣一個負債累累的“爛攤子”,卻又讓很多人望而卻步。雖然有四名社區醫生,但是前來問診的患者門可羅雀,每天的收入不足一百元,連門面開支都不夠。 張坤榮義無反顧地挑起了這副擔子,并且確立了走特色專科的發展思路。他打聽到附近有一個退休的兒科醫生,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聲望較高,便不厭其煩地登門拜訪,懇請這位老醫生再次出山,服務當地群眾。這位老醫生被他的誠心所感動,終于答應幫他一把。很快,通石門診部就以特色兒科出了名,享譽新市、七圩、蔣華一帶,連靖江、常州等地的患者也慕名而來。緊接著,張坤榮又千方百計請來了一位喉科醫生前來坐診,進一步方便了群眾就醫,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倍攀升。 張坤榮打贏了自信人生的第一仗。但是他沒有就此滿足,而是摩拳擦掌,躊躇滿志地準備著下一個挑戰。2009年,鎮黨委決定對新市衛生院進行改制。張坤榮很快因為善于經營,勇于開拓進入了大家的視野。通過競爭,張坤榮成為改制后的新市衛生院院長。并結合醫院實際,向大家作出了“改善住院條件,提高診療水平,增加職工收入”的承諾,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 上任沒幾天,張坤榮就千方百計籌借了近百萬元資金,對住院部病房進行了裝修改造,并增添了部分診療設備和生活設施,同時,他又從抓服務、抓業務入手,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等辦法提高醫護人員的醫德醫風和診療水平,使醫院面貌煥然一新,營業收入不斷攀升,目前每月純利潤都比去年同期增加10多萬元以上。 隨著經營狀況的逐步好轉,張坤榮又把提高職工的福利待遇提上了議事日程,使50多個職工平均每月工資增加了四五百元,還為每個職工繳納了住房公積金,新市衛生院也一改以往人心渙散、人浮于事的不利局面,出現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合力謀發展、抓服務的生動格局。 對于現在的喜人景象,張坤榮格外珍惜。他還有一個更大的宏偉計劃,那就是團結和依靠全體醫護人員,努力培育兩到三個在全市都能叫得響的特色專科,創樹新市衛生院服務品牌,為廣大基層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