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一位老人來到我市紅十字會,拿出2000元要捐給玉樹地震災區。在與老人的簡短交流中了解到,老人名叫徐亞福,是我市石油機械配電廠的退休工人,一個月也就1300多元的退休金。2000元并不多,但是對于徐亞福老人來說卻要攢上好長時間,老人的這一舉動讓我們感動,更讓我們深受教育。 然而,在更進一步的交談中,老人卻說:“是中國人民養育了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何況是養育大恩?”這又是怎么回事? 原來在1949年,當時只有10歲的徐亞福被我市一對夫妻收養,從此,這個來自越南的小孩就在中國、在泰興這片土地上生活,學習、工作、結婚、生子。1997年,徐亞福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00年,徐亞福從市石油機械配電廠光榮退休,由于老伴癱瘓,行動不便,為了不拖累子女,他就和老伴一起搬到了康健養老院生活。 在老人的家里,我們看到了滿墻的獎狀、證書,這些都是老人的榮譽。而其中一張1976年“江蘇省勞動模范”的證書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在我們的一再追問下,老人才告訴我們:那年老人在廠里工作,經常會值班。在值班的時候,他發現廠里每天倒出去的垃圾都會引來很多的拾荒者,細看下去,原來他們是來撿拾垃圾里的廢銅、廢鐵的。這是很大的浪費啊!有了這個想法之后,他開始每天趕在那些拾荒者前面,去垃圾堆里把這些廢銅廢鐵撿回來,再交還給廠里,由廠里統一處理。可能老人自己當時也沒有想到,這一堅持就是10年,每天風雨無阻。“由于我工作突出,1976年就被江蘇省評為勞動模范了。”老人回憶說。“那您當時就沒有想到撿回來自己賣錢嗎?”記者問。老人斬釘截鐵地回答:“沒有,當時就是想著要為廠里節約,不要浪費。” 談到捐款、獻愛心,老人說:“從1992年洪水災害開始,我就一直參與這些活動,只要我知道哪里要幫助,我就會盡我的最大努力。”老人沒有提到的是,現在他所住的康健養老院,每個月要花費1200元。也就是說,每月只有1300元工資的他,每月僅剩100元。2000元,對老人來說,是筆不小的數目。可是徐亞福老人卻說:“我知道有個90多歲的老人捐出4萬元,跟他比,我捐的只是他的十幾分之一而已。這么多年,我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因為是中國人給了我無私的愛和幫助。” 徐亞福老人總說自己在報恩,可老人不知道的是,他正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和感染著我們。面對這樣一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們能給他的只有深深的祝福,祝老人生活能越來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