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馬宏飛 特約記者 丁春兵 通訊員 余睜)連日來,在黃橋鎮雙橋村村頭,上千個蔬菜大棚頗為壯觀,上百名群眾正忙著移栽各類瓜果蔬菜苗。 該鎮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錢軍介紹,按照集聚、輻射、帶動發展的思路,大力發展高效規模農業,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已建成高效規模農業面積1.2萬畝,其中新增設施農業面積4300畝,實現了設施農業和連片種植超3000畝兩個重大突破。 科學規劃優布局 該鎮從區域特點出發,確立以園區為龍頭,集聚、輻射、帶動發展的總體規劃。在全鎮規劃建設一個萬畝和一個5000畝的現代農業園區。 萬畝現代農業園以雙橋村為核心,輻射前進、樊集、封莊、三里等村,總面積11250畝,已建成設施農業面積3400畝。鑫辰農業生態園規劃面積5000畝,已實施避雨葡萄、設施水果蔬菜580畝,560畝的生態林項目即將實施。 錢軍說,目前全鎮已初步形成了以農業園區為龍頭,以各村特色園區、示范方為載體,以反季節蔬菜、水果生產為重點的高效農業發展格局。 創新引來“四有”商 “抓高效農業,必須移植工業招商的理念。”錢軍說。去年年初,該鎮適時調整農業招商引資方式,變等商上門為主動出擊,變降檻招商為選擇招商,巧借外力,挖掘潛力,鼓勵村干部、大學生村官、能人帶頭創業,重點吸引有資金、有市場、有技術、有眼光的“四有型”客商。 常守軍,安徽蚌埠人,原在江都從事蔬菜生產。去年下半年,在黃橋鎮負責人的熱情感召下,來到該鎮萬畝現代農業園承租了720畝土地,發展瓜類、草莓等設施蔬菜生產。常守軍告訴記者,每畝地的投入都在1萬元左右,所有品種全部為大集團配送。 該鎮新發展的設施農業中,像常守軍這樣的市外客商占60%以上。同時,本地種植能人、建筑能人等回鄉創業的占26%,村干部帶頭興業、土地合作社參股、大學生村官創業占12%,種植品種達20多個。 服務扶持促見效 為滿足農業園區的生產生活需要,黃橋鎮先后投入資金400多萬元,鋪設硬質路面8.1公里、砂石路4公里,新建農橋2座、泵站5座、涵閘27座,架設專用變壓器4臺,對農田排灌設施進行整治,改善了基礎設施條件。 在政策扶持上,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加大對規模設施種植、土地租金補貼的投入,進一步增強了項目吸引力。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鎮黨委、政府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服務工作班子,實行包保服務,村包土地流轉、矛盾協調、用工組織,農技部門包技術服務、信息溝通和日常工作的協調處理。 錢軍說,從已實施項目的情況看,畝均純效益達8000元以上,畝均群眾務工收入2500元以上,初步達到了項目增效、群眾增收的雙贏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