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界鎮七賢村,是我市有名的家禽養殖第一村,吳伯元功不可沒。 5年前,時年33歲的吳伯元在七賢村牽頭創辦了市惠賢家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社員戶110名,非成員250多名,年均養殖量在100萬羽以上,純利100多萬元,社員平均增收2700元。帶動本村70多人從事家禽販運,80多人在蘇南一帶市場搞家禽零售。僅養雞一項,全村年收入600余萬元,村里及周邊的鄉親們都親切地稱他為“雞司令”。 帶頭養雞致富,發動鄉親發雞財 1999年春,在村里跑運輸的吳伯元,得知本村有位能人在蘇州承租了一個家禽批發市場,日銷量在萬羽以上。“有這樣一個市場作后盾,養雞一定能致富。”吳伯元說,經過一番市場調研,當年4月初,他在七賢村建起了首家養雞場,并專門請來專業技術人員傳授防疫治病技術。 40多天后,2500只三黃雞順利上市,凈獲利3000元。嘗到了甜頭,吳伯元便在自家門前的空地上建起了7間雞舍,搭建了8只養雞大棚,年均飼養肉雞10萬羽,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成為遠近聞名的養雞專業大戶。 看到吳伯元養雞致了富,不少村民開始心動。于是,吳伯元選擇10戶為扶持對象,將25000只三黃雞分戶飼養。他開著拖拉機從泰興、海安、如皋拉來飼料分送給各家各戶,每天到各家轉一轉,從溫度的控制、飼料用量到如何為雞防病等都過問得十分細心。雞子出欄時,主動請來市場人員現場包銷。40多天工夫,最多的一戶賺了3500元,最少的也有2000元。 “養雞真的能發財!”就這樣,村里的養雞隊伍一步步擴大,目前已發展養殖戶140多戶,鄰村60多戶也加入到養雞行列。 領辦合作組織,帶領農戶一起富 吳伯元發現,農戶養雞缺乏計劃性,防疫治病得不到保障,飼養成本高等現實問題。于是他和村里的養雞大戶王玉林商量,并征得村干部的同意,2005年3月,泰興市惠賢家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在七賢村掛牌成立了。 為規范合作社,吳伯元在社員之間實行了“八統四分”的養殖經營機制,即統一代購苗雞,統一代購飼料,統一防疫治病,統一品種質量,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生產計劃,統一產品銷售,統一貸款服務,實行分戶養殖、分戶核算、分工負責、分別獎懲。會員每養1000只雞,預繳6000元的鋪底資金,用于代購苗雞和飼料,不足部分由合作社內部調劑,成雞出售后立即結清帳目。 這一機制得到了社員戶的認可。不少會員是家庭婦女,通過養雞一年也能賺上一兩萬元,她們都說合作社是發家致富的好組織。參加合作社搞技術服務的4名成員,每人的年收入也在萬元以上。 這兩年,合作社先后被省有關部門表彰為省級優秀“四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省四有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吳伯元也被江蘇省農產品營銷協會表彰為“營銷工作先進個人會員”。 隨著合作社名氣的擴大,輻射范圍也日漸擴張,東到如皋海安,西到揚中,北到泰州,南到江陰,都有養殖戶慕名找到吳伯元,主動加入合作社發展家禽養殖。廣大農戶說:“加入惠賢,定能賺錢。” 心中裝著百姓,情真意切忙服務 作為合作社理事長,吳伯元主動承擔起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服務的義務,并將自己的手機號碼向養殖戶公開,許諾隨喊隨到。 去年春,黃橋鎮祁巷村一農戶因初養三黃雞不懂要領,雞子悶在屋里因嚴重缺氧,窩在地上不起身,且出現死亡現象。晚上10點鐘,戶主向吳伯元打來求助電話。因發高燒正在吊水的吳伯元,二話沒說就拔掉針頭,驅車趕到該農戶家中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避免了近5000元的經濟損失。 前些年,因受非典和禽流感疫情的影響,合作社欄存20多萬只肉雞,市場價一落千丈,本來指望能掙到錢的養殖戶一下子傻了眼。對此,吳伯元一邊勸說大家要沉住氣,一邊組織將成品雞進行屠宰冷藏,待行情復蘇后再對外銷售。并多次赴山東、浙江與食品廠對接,將庫存的肉雞全部銷售一空,挽回經濟損失80多萬元。疫情過后,在大多數養殖戶存有顧忌的情況下,吳伯元第一個帶頭補進苗雞。在他的引導下,全村一下子補欄10多萬羽,不僅彌補了因禽流感造成的上萬元經濟損失,還凈賺了10萬余元。 社員戶吳玉圣、曾金星等10多戶家境較為困難,為幫助他們解決流動資金,吳伯元一方面以合作社的名義向金融部門貸款,一方面主動為他們墊資。到目前,他已為養雞戶墊資20多萬元。同時,他還將本村兩名貧困戶安排到自己的養雞場務工,每年除發放上萬元工資外,還幫助解決孩子上學費用問題等。 為降低和減少養殖風險,去年初,吳伯元在黃橋、泰興設立了兩個銷售平臺,將產品直接進入本地市場,增加社員收入。 在七賢村,在廣大社員戶的眼里,吳伯元就是這樣一個心系養殖戶、一心一意領著群眾共同致富的“雞司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