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馬宏飛)經濟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物質基礎和關鍵所在。近年來,我市按照“希望在沿江,重點在園區,基礎在產業,主體在企業,關鍵在項目”的思路,扎實推進“四大發展戰略”,大力實施沿江開發,推進全市跨越發展,為構筑全面小康提供了更加殷實的物質保證。 第一要事,引來一批重大項目落戶。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要事,全力推進產業招商,重大項目開發亮點頻現。聯成塑膠、沙桐煤焦油深加工、揚子江拆船與金屬物流加工等10多個總投資過億美元的項目相繼落戶我市。去年,全市新批協議利用外資2900萬美元以上項目10個,其中總投資近1億美元的項目5個;開發實施億元以上重大項目43個,總投資177億元。一批重大項目的落戶,增添了發展后勁。 戰略重組,促使一批企業培育壯大。大企業,才有大產出。去年市委以“一號文件” 出臺了關于培大扶強企業的政策意見,引導企業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制造業附加值、調整市場布局和產業產品結構、強化企業家隊伍建設等方面做文章,并通過高位嫁接、合資合作等形式,實現強強聯合,加快企業規模裂變擴張和做大做強。在多項激勵措施的推動下,企業戰略性重組取得明顯突破。濟川藥業成功兼并重組天際藥業,中丹集團與瑞士合成國際成立了由瑞方控股的圣泰科制藥有限公司等。這些重組企業規模不斷擴張,產出效益顯著提升。去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現價產值676.6億元,比上年增長27%。40家企業入庫稅收超千萬元,其中新浦公司、濟川藥業集團超億元。 產業集聚,引導優勢產業向高端攀升。我市以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為目標,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全力推進主導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傳統產業品牌化。著力在化工、機電、醫藥等優勢產業上,主攻關鍵技術,大力發展現代服務外包和總部經濟,促進制造業由低附加值向研發、銷售和服務等高端發展,三大優勢產業規模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的比重達50%以上。 體制完善,增強“一區四園”主陣地作用。按照集中集聚集約發展之路,調整完善“一區四園”體制機制,舉全市之力加快推進園區建設,做到領導力量向園區集中、優秀人才向園區集聚、優惠政策向園區傾斜,明確各園區定位及產業發展方向,實行錯位發展,增強“一區四園” 在工業經濟發展中的主陣地、主引擎作用。去年,“一區四園”實現開票銷售194億元,占全市的5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