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葉余華 特約記者 陳國華)草長鶯飛,綠樹成蔭。一車車滿載大棚蔬菜的卡車頻頻銷往市內外,一條條平坦的通村水泥路蜿蜒屈伸到村組,一排排白墻灰瓦點綴的農家住房,村民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祥和的微笑……這是我市老區建設會、扶貧開發協會(市“兩會”)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貧力度帶來的喜人景象。 過去的一年,全市兩會的老同志,按照市委、市政府“學趕蘇南,跨越發展”的總體要求,以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為目標,緊緊圍繞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大局,積極開展老區經濟建設和扶貧開發,各項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新業績 “去年,市鄉兩會組織把扶貧開發作為首要任務來抓。市各地認真調查摸底,掌握貧困人口狀況,制訂幫扶規劃,采取多種措施,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新進展。”市兩會會長李少卿說,共落實幫扶對象1695戶,人口5485人;幫助貧困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落實就業人員718人;發展高效規模農業2425畝,增加農業效益242.5萬元;幫助建立合作經濟組織15個,帶動貧困戶增收250戶;落實各類扶貧項目36個,組織扶貧資金85萬元,其中省、市項目5個,共爭取項目資金68萬元,分別投放在橫垛鎮新宏機械廠、分界鎮官莊生豬養殖合作社、張橋鎮花旭編織廠和綠洋苗木場等地,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幫助貧困學生355人,聯系到揚州市英才技工學校就學的貧困生2人,全市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幫扶的1695戶脫貧率達到80%以上。 調查研究工作取得新成果 2009年,市鄉兩會充分發揮老同志情況熟、懂政策、善調研的特殊優勢,針對全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高效規模農業、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村級集體經濟、村風文明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等問題,不拘形式地開展調查研究,為各級黨政領導提供真實情況和資政信息,受到了黨政組織的肯定。李少卿介紹,全年市鄉兩會共開展各類調研活動60多次,召開各類座談會15次,進行專題走訪調查28次,形成各類調研報告46篇。其中,長江灘涂利用的調查報告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另外,泰興鎮高效農業園區、宣堡鎮精神文明建設、溪橋鎮韭菜合作社、元竹鎮水利設施建設、濱江鎮沿江開發區、分界鎮農民飲水問題的調研分別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好評,并被省、市刊物刊用。 老區宣傳工作取得新進展 全市兩會組織以建國60周年紀念為契機,積極開展老區建設成果的宣傳活動。以《黃橋老區》為平臺,組織有關鄉鎮撰寫了《千年古鎮展新貌》、《戰地黃花分外香》、《元帥戰斗過的地方》、《與共和國同行》和《黃橋老區的奇跡》等紀念文章,回憶挖掘歷史資料,謳歌改革開放成就,宣傳老區新事新貌。市兩會的老同志身體力行,親自動手,出版了《人生如歌》專書,撰寫了《對我市糧食統購統銷政策的回顧》、《我市機電灌旱改水工作追憶》、《泰興農作物布局的沿革》、《生產關系的一場變革》和《農民歡迎稅費改革》等專題文稿,追憶歷史重大事件,頌揚黨的農村政策,反映建國60周年的發展軌跡,在社會上受到良好評價。全年出刊《黃橋老區》20期,刊登各類宣傳文章50多篇,共有36篇材料分別被國家、省、市報刊采用。 組織建設取得了新提高 “全市兩會組織進一步壯大,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去年有3個鄉鎮工委的先進集體和個人受到省表彰獎勵。”李少卿說,去年初,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聯合下發了《全市兩會工作要點》,把兩會工作重點轉化為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內容,要求各鄉鎮、市各有關部門進一步重視和強化兩會工作。各地調整充實了鄉鎮兩會工委班子,做到了鄉鄉有在職領導分管,鎮鎮有常務主任負責,上下連線,全市成網,穩定了兩會組織體系。目前,全市鄉鎮、村工委有500多人活躍在扶貧兩會戰線上。特別是黃橋、姚王、廣陵、七圩、河失和根思等鄉鎮,在抓好現有人員盡責工作的同時,廣泛動員剛退休、退職的老同志加入扶貧隊伍,充實扶貧力量,為有效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夯實了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