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倫 特約記者 季文才)每年的除夕夜至正月十五,小孩子都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表達長輩對晚輩在新的一年里的美好祝福。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生活的改善,如今壓歲錢也在悄悄地變遷,無論在內容抑或形式上。 五六十年代:視壓歲錢如同珍寶 市民楊月華,生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當記者向她提起壓歲錢的事時,她不好意思地笑笑,然后開始回憶起過去。她說,像她們這么大的人童年都比較辛苦,那時候的中國尚處在一個物質和精神都比較貧乏的時代,每家每戶基本上都是四五個小孩,而且是幾代人或一個宗族都擠在一起生活。平時日子那真叫湊合著過,一年到頭米飯都吃不上幾回,親戚或客人來時家里就燉個雞蛋。只有等客人走后,碗里還有剩余才輪到她們嘗鮮,平時想沾個葷腥對她們來說幾乎就是奢望。小時候她們一到過年就興奮得不得了,這時候不僅可以吃到平時難以觸及的魚肉,最關鍵的是小孩子可以收到長輩給的壓歲錢。 “那時候,壓歲錢一般只有父母才給,像正月里到親戚家去拜年是沒有的。”盡管那時給的壓歲錢也就一兩角錢,有錢的人家能給到5角錢,但已足以令她們興奮好幾天。 “小的時候一斤肉才幾角錢,一角錢可以買到幾支鉛筆。”正因為當時物質的相對缺乏,所以楊月華說她們一收到壓歲錢都不敢亂花,都會先存在父母那里,等到開學或家里急需的時候再拿出來用。 七八十年代:壓歲錢的數額劇增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度過的。記得小時候,我們收到的壓歲錢一般是一元錢、二元錢。”生于1974年的葉華軍饒有興趣地告訴記者。 80年代后期,隨著生活條件的好轉,壓歲錢隨之水漲船高,壓歲錢也呈幾何倍數增長,這時已升至五元、十元。手頭寬綽點的,也會給二十元錢。 “每年初二,是去外婆家拜年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舅舅姨娘們就會帶著各自的孩子一齊相聚在外婆家。這是我們整個春節中最期待、也是能收到最多壓歲錢的一天。”關于壓歲錢,葉華軍還透露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那年春節他14歲了,嫁在常州的姨奶奶回來省親,這離她上次回家時已相隔15年了。姨奶奶按照習俗也給每個小孩派發了紅包,“說是紅包其實就是錢外面包了層紅紙。”等姨奶奶一轉身,他們就迫不急待地拆開紅包,想看看里邊有多少錢。他和哥哥一打開封口,就不約而同“哇”的一聲叫了起來——50元!眾小孩臉上寫滿驚喜,因為這是大家第一次收到這么多錢,也是第一次把五十元的大鈔拿在手上。 母親見了忙說,大人給小孩壓歲錢是長輩對晚輩長大一歲的祝賀方式,給多少都是表達心意,小孩不應該只重視壓歲錢的金額,更要重視長輩對晚輩的寄語,要認真學習來回報長輩的厚愛。 九十年代至今:內容形式大變樣 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人們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上都已比較富足,壓歲錢也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化。此時的壓歲錢已漲至五十,乃至一百元,甚至以千為單位。這時的壓歲錢也一改過去的內容和形式,更多的長輩選擇帶孩子上書店購買書籍、學習用品,像mp4、手機、相機、電腦等數碼產品也出現在長輩贈送的清單中。 “今年春節,我們兄妹幾個帶著孩子們回去給父母拜年。二老給孫子孫女們一一派發一個500元的大紅包,外加一套《格林童話》、《三字經》兒童經典讀物。孩子的外公外婆也給孩子們派發了豐厚的壓歲錢和文具,還允諾來年考試成績進步了,就給他買個手機。”市民楊國安指著自己14歲的孩子告訴記者。 新時代新時尚賦予壓歲錢新的形式和內容,但依然不變的是過年的那份喜慶心情,以及人們對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與憧憬。 【鏈接】壓歲錢該怎么花 新春佳節,讓孩子們最高興的事,除了能痛痛快快玩耍、穿新衣、吃美食外,就屬我國的傳統習俗“壓歲錢”了。近年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壓歲錢的“行情”也水漲船高,很多孩子在春節期間都會有不錯的“收成”,收到幾百元壓歲錢的大有人在,擁有幾千元紅包的“小富翁”也不乏其人。孩子開心了,可家長的眉頭卻皺起來了:壓歲錢該怎么花?是否該讓孩子自己支配?如果讓他們隨便花,擔心孩子會隨意揮霍,進而養成大手大腳的消費習慣;如果收回,又怕孩子認為家長太“霸道”,跟家長鬧矛盾。 “我的女兒3歲了,每次過年她都能收到七八百元壓歲錢,孩子自己還不會花這些錢,就由我們替她保管。”市民陳惠稱,名為“保管”,事實上還是花在孩子身上了,比如給她買衣服、生活用品、兒童讀物、玩具等。 市民李先生的兒子才2歲,去年親戚朋友送的壓歲錢就有幾千元。對于這筆“巨款”,陳先生的想法很簡單:“這是屬于兒子的‘財產’,我們會替他攢下來,一直累積到他上大學,既實惠,又有紀念意義。” 家住鼓樓西路的孫健專門購買了一本筆記本,讓孩子對自己的壓歲錢進行統計,統計完收入之后,然后與兒子一起對新一年的支出做一番預算,比如用200元購買書籍,用100元繳納學雜費,用300元參加專長學習班,然后再留100元作為上學前的零用錢。孫先生說:“這樣規劃和統計,不僅讓孩子對于自己的花費總額能夠相當了解,也有助于養成孩子節約的好習慣。” “不少家長害怕孩子亂花錢,就選擇把壓歲錢‘沒收’,但這樣的做法,其實不能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和合理消費的行為習慣。”我市退休中學教師宋女士認為,現在家長對壓歲錢有兩種不科學的做法,一種是家長認為壓歲錢是孩子的新年禮物,怎么花就應該由他們自己做主;第二種是怕孩子亂花錢,強制“沒收”壓歲錢。 “應當說,這兩種做法都是不科學的。”宋女士認為,青少年對金錢還不能做到合理支配,只是憑個人好惡來使用,如果放任孩子使用壓歲錢,容易讓孩子養成亂花錢的不良習慣,不僅會干擾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還很容易使他們養成互相攀比、愛慕虛榮的不良習氣。而家長強行收繳壓歲錢,又會造成孩子對家長不信任,無形中在家長與孩子之間形成隔閡。所以,并不建議家長們完全控制孩子的壓歲錢。宋女士建議,如果壓歲錢比較多,可以適當地給孩子一部分,由家長從旁引導孩子正確消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