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蔣凱 馬宏飛)正當農民歡慶豐收、迎接新春的時候,新世紀連續第七個“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發表了。冬天的腳步漸行漸遠,“一號文件”尤如一股春風,溫暖著全市農民的心田。 此前連續6個“一號文件”,年年有新政策,年年送“大禮包”,支農力度不斷加大,惠農成效不斷擴大,開創了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多年難得的好局面。今年的“一號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強農惠農新政策,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有哪些變化和亮點?我市農技推廣上如何貫徹一號文件精神?日前,記者采訪了市農業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王迎春。 王迎春告訴記者,在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推動下,去年,我市糧食生產連續第六年豐收,全年新增高效農業種植面積5.4萬畝,新增設施種植面積1.9萬畝,初步建成各類高效農業園區20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七次鎖定“三農”,27點措施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與農民持續增收。其中有投入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增加良種補貼,擴大馬鈴薯補貼范圍,啟動青稞良種補貼,實施花生良種補貼試點;夯實農業農村基礎;啟動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特設崗位計劃等。“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大大激發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王迎春說。 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 王迎春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工作重心是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這份文件首次明確提出財政支農資金“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這12個字是更高的要求,不僅確保了“三農”投入資金總量,也確保了比例穩步提高。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多項具體要求,如:確保財政支出優先支持農業農村發展,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優先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讓收益優先用于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還要求各級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增長幅度都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 農民將獲更多農業生產補貼 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和良種補貼是近年來國家對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給予的四項最重要的補貼。王迎春說,“四補貼”政策有效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了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的穩定發展。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把這項好政策加以強化,擴大了糧種補貼的品種,擴大馬鈴薯補貼范圍,啟動青稞良種補貼,實施花生良種補貼試點。同時,擴大了農機補貼領域,牧業、林業和抗旱、節水設備首次納入補貼范圍。 夯實農業農村工作基礎 夯實農業農村基礎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特別是在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技推廣方面。王迎春說,文件首次提出了要加強農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這是農業科技能力建設的重大措施,對于農業科研部門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為貫徹落實好“一號文件”精神,市農技推廣中心將致力于抓好農業科技服務,大力實施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三新”工程,實現種植效益穩步提高。王迎春說,農技部門將圍繞高效農業發展需求,加快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科技支撐體系,切實幫助廣大農民解決高效農業生產中的技術難題。繼續實施科技人員蹲點、掛鉤服務和興農富民工程,促進科技人員技術轉型。引導發展現代農業服務組織,通過建立專業合作組織、專業服務組織和經營協會等,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業科技服務的到位率。 “抓好高效農業園區建設,深入開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年’活動。”王迎春說,農技部門將圍繞園區建設,增強輻射功能,加強產業集聚,注重品牌建設。抓好糧油高產增效創建,全面抓好稻、麥、油萬畝創建示范區建設,按照技術措施“一推廣四普及”和專業化服務“五有五統一”的要求,開展高產增效創建和高產攻關。抓好農業安全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建設,實現農產品有效供給水平的新突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