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燕麗娟)家住西城公寓的魯女士每天晚飯后都要帶著女兒去鼓樓廣場散步。有一天,她正在上小學的女兒拿著一個空的飲料罐站在標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的分類垃圾箱前,問媽媽空飲料瓶該扔在哪邊。然而缺乏相關知識的魯女士卻答不出女兒的問題。據記者調查,像魯女士一樣,我市部分市民對垃圾如何分類都不太了解。 市民:環保垃圾箱成擺設 記者對鼓樓路、濟川路、中興大道分類垃圾箱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發現每個垃圾箱的正反面都標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樣,然而幾乎所有市民都是將垃圾隨便丟入垃圾箱內,根本不管所扔垃圾是可回收還是不可回收。 在鼓樓路,記者隨機采訪了8位市民,他們對哪些是可回收或是不可回收也弄不明白。只是在扔垃圾的時候隨手一扔,根本就沒有注意到垃圾還可以分類。濟川北路一位正在倒垃圾的店主說,平時他都是把家里用過的瓶瓶罐罐、紙盒等收集起來賣給收廢品者,其它的生活垃圾全部混在一起倒掉,從來沒有分過類。 環衛工人:分類與不分類差別不大 在中心大道,記者看到一位環衛工人把垃圾從垃圾箱里取出來,未經分類便全部倒進一輛垃圾車里。當問及進行垃圾回收是否要回收時,這位環衛工人告訴記者,幾乎所有市民都不對垃圾進行分類投放,也有很多‘拾荒者’在他們回收垃圾之前,就把可利用的廢品揀了去,垃圾箱里留下的只是果皮之類的不可回收的垃圾。 “其實這些分類的垃圾桶和原來的垃圾桶沒有太大差別。”環衛工人告訴記者,環衛部門也沒有要求他們將垃圾分類處理,同時他們也分不清楚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屬于不可回收垃圾。 環衛部門:還不具備分類處理條件 垃圾在處理過程中究竟需不需要分類?環衛部門透露,目前全國大部分城市都還沒有實施垃圾分類回收,我市自然也沒有分類處理,各類垃圾無法得到綜合利用,僅作填埋處理。 環衛處工作人員介紹,在街頭設置的分類垃圾箱,目前還只起宣傳教育、引導作用,讓市民養成垃圾分類投放的好習慣,從而為今后垃圾分類處理奠定基礎。據了解,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是垃圾處理4個環環相扣的過程。目前,我市與全國大部分城市一樣都尚未具備分類處理垃圾的條件。 【相關鏈接】:常見生活垃圾的分類 一、可回收垃圾: 1、廢紙,包括報紙、書本紙、包裝用紙、辦公用紙、廣告用紙、紙盒等,但紙巾和衛生紙由于水溶性太強是不可回收的; 2、塑料,包括各種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包裝、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硬塑料等; 3、玻璃,包括玻璃瓶和碎玻璃片、鏡子、燈泡、暖瓶等; 4、金屬,包括易拉罐、鐵皮罐頭盒等; 5、織物,包括舊紡織衣物和紡織制品、廢棄衣服、桌布、洗臉巾、書包等。 二、不可回收垃圾: 煙頭、果皮、菜葉、雞毛、煤渣、建筑垃圾、油漆顏料、食品殘留物等。 三、需要特別處理的有毒垃圾: 廢電池、日光燈管、水銀溫度計、油漆桶、藥品、化妝品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