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強冷天氣給街頭生活無著人員的生存安全帶來威脅。我市按照上級統一部署、精心組織,扎實開展救助,確保他們安全過冬。 元月19日下午,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員來到城區北郊的一個角落,對一名流浪漢實行救助。 因為語言不通等因素,救助人員未能了解到該名流浪人員的詳細情況。隨后,他們留下了一床棉被和方便面等食物,希望能夠幫助流浪漢渡過寒冷的冬夜。 連日來,中央五部委先后發文要求各地切實加強街頭生活無著人員救助和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我市迅速成立了應急小組,安排專人專車,實行24小時值班。同時變被動救助為主動救助,先后開展夜間巡邏52次。 街頭流浪是一種邊緣化的社會現象,流浪群體人員復雜,救助工作在實施過程中經常遭遇“尷尬”。 在元月19日救助北郊無名流浪漢的過程中,救助人員多次試圖說服該名男子搬進救助站過冬或者安排其回家。但這些都被拒絕,甚至引起了被救助人員的反感。 冬夜戶外生活最易遭遇生命危險,救助工作的基本點也是安排食宿,保障其生命安全。但是被救助對象不配合,往往是救助人員最頭疼的事情。 救助工作人員張繼光介紹,他們救助的原則一個是自愿,第二個是無償救助。被救助對象如果不自愿,他們也沒有辦法。 隨后,在對一名街頭乞討老人實施救助的過程中記者發現,老人往往裝聾作啞,根本不愿意接受救助。 據救助工作人員介紹,在救助過程中有約80%的街頭流浪乞討和生活無著人員拒絕政府安置。對于這些人只能進行簡單勸導和發放少量御寒物品。 面對這樣的特殊群體,市救助部門表示將盡力做好工作,希望市民在捐助的同時,區別對待,多方引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