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新是溪橋鎮樂器界家喻戶曉的人物,他被人們所認識和尊重,并不是因為他的企業規模有多大,而是因為他對下一代的關愛,使得員工對他都有一顆感激之心。 吳建新從小家境貧困,之所以能取得現在的成就,一路受過很多人的幫助,懷有感恩之心的他更加懂得疼愛人、幫助人。琴藝公司的員工中許多人來自貴州、四川、安徽等省市和周邊鄉鎮,隨他們而來的未成年子女分別就讀于溪橋鎮中、小學,對這些孩子,吳建新就像對自己的孩子般關心愛護。 獨一無二的廠辦輔導班 “技術型人才是企業的支柱,要想留住這些技術型人才,工資是基礎,人情味才是最重要的”,吳建新說。只有讓員工無后顧之憂,他們才會在工作上投入最大的心力和精力。一個星期天上午,吳建新在員工宿舍看到,一些員工的子女三五成群在宿舍院內玩耍,不時有員工利用空閑時間回宿舍照看孩子。當時吳建新萌發了要為這些孩子提供一個專門學習和玩耍的場所,在減輕員工負擔的同時,也為這些孩子創造一個童年回憶。 說干就干,吳建新立即吩咐公司購置各類圖書,將很少用的活動室改裝成員工子女學習、閱讀的專用場所,并從科室干部中挑選了三名文化水平高的員工,利用晚間和雙休日為員工子女辦起了免費的輔導班。吳建新還在廠內設立體育場所,安裝了籃球架等體育器械,讓孩子們有鍛煉和玩耍的地方。 一段時間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思想、文化知識都有了明顯提高。員工們無不為吳建新這一行為豎起大拇指,這是他們打工的所有企業中唯一為孩子辦輔導班的,別的企業員工在得知琴藝公司開設了廠內輔導班后都羨慕不已。 推心置腹“忘年交” 安徽籍少年小臺出生于貧困山區,8歲時就隨父母來到吳建新的琴藝公司生活。小臺父母平日里工作都較為繁忙,很少有時間照顧他,因缺少關愛和對新地區不熟悉,小臺變得越來越暴躁、愛打架、怕學習。老實本分的父母為管教好孩子,只知道一味地責怪和打罵,然而效果卻適得其反。 “孩子需要的是鼓勵”,吳建新知道這件事后,立即開導孩子的父母,要學會鼓勵、引導孩子,不能事事都一味責怪。為取得小臺的信任,吳建新主動與小臺套近乎,在生活上關心他,每當小臺犯了錯誤,吳建新總是先站在小臺的角度思考,不久兩人成為“忘年交”。“我非常喜歡小臺,很聰明”,吳建新告訴記者,對這樣的孩子要多關心、多鼓勵。吳建新吩咐廠內輔導班老師重點幫助小臺補習功課。不久后,小臺不僅學習成績有了明顯進步,性格也變溫和多了,現在小臺不但會主動幫助同學,還常為媽媽做點家務事。看到這些變化,小臺的父母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打心底里感謝吳建新。(記者 燕麗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