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市文化部門統計,今年的春節文藝調演參演節目報名數量到目前為止只有30多個,與去年相比,無論是數量和質量都有不小的差距。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這幾天,馬甸鎮正在緊張排演春節文藝節目《追嫁》。飾演父親的劉紅林已經50多歲了,他是70年代培養起來的農村文藝骨干,30多年來,一直活躍在春節文娛節目演出一線。飾演女婿的陳剛,是泰興鎮中小的老師,為了找他出來,鎮文化站還動了不少腦筋。 小品《追嫁》指導老師封久初告訴記者,首先是沒有劇本,只好請人寫劇本,但是請人寫就要付錢,其次是演員不足,總共三個演員,只好去借一個演員。 一臺簡單的小品演出,折射出我市農村群眾文化面臨的窘境。據文化部門統計,我市業余文藝骨干隊伍已經嚴重萎縮,仍然活躍在舞臺上的還是七十年代培養的部分農村文藝骨干。30歲以下的年輕文藝工作者全市加起來不會超過10個。 市文化局文化科副科長顧忠慶介紹,目前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經費,解決不了經費問題,這些人員是不會來的,沒有穩定的經費投入,也不可能來舉辦一些系統的藝術培訓班。 我市一般會在節假日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演出,各鄉鎮文化站除了“招兵”還要兼顧“買馬”。但是沒有直接的資金來源,申請的政府資金往往不足或者沒有,平時正常的文藝活動也就無法開展,集中性的演出也只能通過犧牲節目質量來湊合。 資金、人才的短缺,造成了群眾性文化活動的萎縮,影響了泰興花鼓、木偶戲、高蹺、蕩花船等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引起了我市文藝工作者的深深憂慮。 顧忠慶呼吁說,政府部門要投入一定的經費,把這件事情作為一項社會公共事業來辦,通過系統的、不定期的培訓來培養人才,然后把這些人組織起來,為我們的文化工作服務。 【編后】:繁榮農村基層文化事業,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先進的文化、傳統的文化,需要培育,需要扶持。市委、市政府已經把文化泰興的建設提升到統籌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當然,把軟實力當成硬功夫來做,我們還要拿出實實在在的措施和辦法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