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蔡艷)元月15日下午1時,是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議案的截止時間。記者從大會議案組了解到,代表們所提的議案、建議和批評意見中,民生問題得到了極大關注。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代表們關心較多的一個話題。2009年,我市新建農村公路150.7公里,改建、新建農村橋梁173座,農村河道疏浚整治以優秀等次通過省級驗收,農村面貌發生巨大改變。程裕民代表就如何推進新農村建設提出了“整合鄉鎮資源,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建議。 談及提交這份建議的原因,他告訴記者:“行政區劃調整以后,被整合的鄉鎮所在地過去是一定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合并以后,忽視了管理,忽視了建設。我認為應該把這些資源整合起來,充分利用起來,使之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亮點。” 在眾多建議中,一篇題為“安置先行,保障拆遷順利推進”的建議進入了記者的視線,這是泰興鎮躍進村黨支部書記李金芳代表的建議。這兩年,我市城市建設的不斷加快,2009年共動遷4430戶,2010年我市拆遷面積預計達到50萬平方米。從2007年開始就工作在拆遷一線的李金芳,就如何貫徹“依法、陽光、和諧”拆遷的要求提出了這份建議。 她說:“拆遷,首要的是要解決好安置房的建設問題。現在一個地塊都有四五百戶的拆遷量,如果不解決好他們的安置問題,他們很有可能在這寒冬臘月天居無定所。拆遷之前老百姓看不到現房,心里就會沒底,這在征地拆遷的過程中就是個攔路石。其二,如果能讓老百姓拆遷就得到安置的話,可省下一大筆的安置費。” 在今年大會期間代表提出的建議中,像這樣的關注民生的建議還有很多。目前,大會議案組正在認真分類整理,將把相關議案、建議和批評意見轉交相關部門。 (記者 馬宏飛 蔣燕)“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關鍵是要巧妙做好讓農民持續增收的加法,切實提高農民的幸福指數。”參加市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的委員們向大會提交的提案,紛紛折射出“以民為本”的理念。 14日上午,記者見到政協委員楊余平時,他正在忙著整理有關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提案。他說,這幾年我市農村經濟保持了快速發展的態勢,農民收入也逐年提高,但因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農民外出就業增收難度加大,加之農民文化素質、職業技能偏低,農民持續增收的基礎還不牢固。 “要增加農民收入就要做到加法、減法一起做。”楊余平說。“加法”就是要大幅度增加對“三農”的投入,認真落實好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確保市鎮兩級應該配套的人、財、物足額到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減法”就是要“減少農民”,加強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創業、就業的能力,促進更多的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 楊余平委員的思考引起了許多委員的共鳴。徐然委員是一名法律工作者,從事律師職業近10年來,她每年都要為四到五名特困農民提供法律援助。“每當我看到這些家庭的窘困,心里很不是滋味。”徐然說,這些年,她除了竭盡所能為這些弱勢群體提供服務外,還與其中的五六個家庭保持著長期聯系,經常登門走訪,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難題。 徐然告訴記者,據所掌握的材料,我市目前僅殘疾人就有6萬多,有大量生活在“低保線”以下的人群,這些弱勢群體法律援助的需求十分旺盛。 “希望各級組織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因戶制宜選擇脫貧路徑,在‘輸血’的同時更應重視‘造血’,讓弱勢群體的收入逐年增多,弱勢群體的人數逐年減少。”徐然說,法援工作是為民服務的公共產品,政府無疑是責任主體,同時也是投資主體,建議政府要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不斷增加對法律援助工作的經費投入,以滿足人民的需要。 市政協學習文史提案委員會主任周根生介紹,本次會議期間,收到涉及“三農”、社會保障、衛生醫療等民生提案170余件,占提案總數的88%以上。
圖為蔣華代表團的封江林代表正在精心撰寫代表建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