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葉余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又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物質條件。2009年,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列入“惠民十件實事工程”加速推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筑堅實的物質基礎,使廣大農村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上層決策】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進一步整合涉農項目,將資金向重點項目、規模項目傾斜,著力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形成以財政資金投入為導向、社會資本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實施惠民十件實事工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建設農村公路150公里,新建改建農村橋梁150座,改造農用泵站250座。 ——摘自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 【記者觀察】2009年度,我市突出重點,強化措施,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至目前,確定的250座農村危急泵站已全部改造到位,并投入使用。改造農村橋梁173座。農村公路建設方面,省下達我市的農村公路建設計劃為83條,總長141.82公里,其中二級路改造2條,總長8.46公里;三級路改造2條,總長11.23公里;通村四級路79條,總長122.13公里(含中央新增投資項目24條49.43公里)。另外,新建、改建市道5條,分別是橫過公路東延段、珊七線珊瑚街道至姜八線段、黃橋鎮十橋北路、姚王鎮桑木村戴堡路和廣陵鎮寧界道路,共8.95公里。目前,已建成農村公路130公里,其中二、三級路4條共19.69公里、通村四級路73條共115.9公里、市道建設8.95公里。 【百姓感受】“真是做夢都想不到,政府把這么漂亮的水泥路修到了我們家門口。”日前,姚王鎮曾莊村69歲的村民曾建城指著家門口新修的公路興奮地說,條件不比城里差多少。 分界鎮農民經紀人曾小明是省人大代表,也是遠近聞名的種養大戶。由他帶動的養雞戶遍布周邊鄉鎮,同時他還建立了蔬菜基地和冬棗生產基地。曾小明回憶說,幾年前的一個下雨天,他趕著往外發5卡車雞,由于道路泥濘,卡車陷進泥里,用幾輛拖拉機都拽不出來,折騰好長時間,天氣又熱,一下子就死掉近600只雞。看著村村通上水泥路,曾小明喜上眉梢:“路修好了,再也不用擔心農副產品運不出去了,愿意來我這兒談生意的客商也多起來了。” 張橋鎮通村公路建成后,開通了公交車,楊莊村80歲的薛老太已有10多年沒上街,她頭一回坐上公交車看什么都覺得新鮮。薛老太告訴記者,以前水泥路面沒澆的時候,走路都怕跌跟頭,現在小跑步都不要緊。鄰居桂老伯前些年去城里看望女兒最怕的就是乘車。自從公交班車開進村,定點定時一天有三四班,乘車再也不愁了。對此,桂老伯高興地說:“如今出門真方便,我只要按時候車,半個小時就可以坐在女兒家里喝茶了。” 如今,一條條蜿蜒延伸的通村公路,宛若暢流的血脈,成為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帶領農民踏上幸福的小康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