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杜建彬)隨著金融風暴的刮起,農民工返鄉浪潮也波及我市,從去年9月份起,我市相當一部分農民工已陸續返鄉。 “辦法總比困難多,返鄉農民不是包袱,而是寶貴的人力資源。”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張敢說,這部分人在外開闊了眼界,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技術和市場營銷經驗,只要引導得當、服務到位,創業的成功率相對較高。 橫垛鎮野芹村的村民刁衛軍,原在廣東一家外貿服裝企業擔任車間主管,受金融危機沖擊,廣東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去年10月中旬,他回到家鄉后,在勞動保障部門和鎮政府的支持下,辦起了伊人服裝廠,吸收了40多名返鄉農民工。政府給他4萬元創業貼息貸款,協助他租用當地閑置的校舍,全程代辦工商稅務各項證照。新春伊始,刁衛軍憑借在廣東積累的人脈資源,接下了5份訂單,40多名返鄉農民工跟隨他在家門口捧上了“新飯碗”。 七圩鎮的蘆玉香,原在蘇南一家紡織企業打工,返鄉后參加了當地政府組織的創業培訓。在專家指導下,她拿出這幾年的打工積蓄,在鎮上開辦了“金玉香湯圓店”,吸納3名返鄉姐妹做幫工,春節期間每天的營業額在2500元左右。 市勞動就業管理處主任葛志兵說,目前我市已在21個鄉鎮設立了“返鄉農民創業就業指導中心”,在315個行政村建立了“返鄉農民創業就業指導站”,與“市創業就業服務超市”實行聯網運行、信息共享,向返鄉農民提供創業培訓、項目推介、專家指導、政策扶持、法律援助、典型引路、創業互助和招聘求職等8個方面的服務,確保“農民工返鄉不失業,創業有保障”。 “面對金融危機沖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更要強化創業就業服務工作。”張敢表示,伴隨鄉鎮勞動保障服務“擴容”,“創業就業服務超市”下鄉將成為可能。目前,市勞動保障部門正在研究改進“超市”服務模式,選擇創業資源豐富、創業氛圍濃厚的中心鄉鎮,將“超市”平臺下移,為創業者提供更多便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