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隨著我市地稅收入的逐年增長,老百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實惠。 劉曉玲,市職教中心校06機械工程班學生,自從今年秋學期搬入新校區,劉曉玲就被樓房林立、綠樹成蔭的新校園所吸引。 劉曉玲告訴記者,學校的占地面積、教室比以前寬敞多了,而且設施也都比較齊全。 為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發展,2008年,我市斥資近3億元興建占地447畝的新職教園區。此舉不僅是我市社會事業發展的大手筆,也使我市的職教規模走在蘇中地區的前列。市財政局負責人告訴記者,職教中心校新校區的建設源于地方財力的增長,地方稅收占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超過60%。我市城市建設、民生工程實施、新農村建設等每一項工程,都凝聚了地方稅收的貢獻。 市財政局副局長蔣登華介紹,近幾年來,我市地方稅收收入平均增幅都在20%以上,2009年地方稅收超過10億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經濟和社會事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丁如祥告訴記者,今年的地稅收入當中,社保費就占了四成多,鑄就了社會保障體系。它是市民的“養老錢、救命錢”,直接用于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了全市35000多名退休職工按時足額領取養老金,確保了醫保病人能夠按時報支醫療費用。 此外,我市征收入庫殘疾人就業保障金8200萬元,殘疾人就業多了一份保障;征收入庫退役士兵安置保障金165萬元,為維護社會穩定、建設和諧泰興作出了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