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呂曉文 祝朝暉)“張建偉,滿意669票,基本滿意15票,不滿意4票;丁文軍滿意572票,基本滿意78票,不滿意13票……”11月20日上午,江蘇省泰興市曲霞鎮丁橋村的694位村民來到村部大院,對該村村干部德能勤績廉等情況進行了直評。

村民現場向村干部質詢
上午9點,丁橋村的7名在職村干部開始向全體村民公開述職述廉,村民隨后手持話筒,直截了當地向村干部提出質詢,他們直抒己見,直言不諱,圍繞村莊路橋建設、綠化、高效規模農業等方面的問題向村干部發問,村干部當場答復。質詢結束,村民給村干部當場評價投票,現場計票,主持會議的鎮紀委負責人當場公布了結果。

曲霞鎮丁橋村黨總支書記張建偉對村民的質詢進行答復
2008年以來,泰興市致力探索建立“村民直評村官”機制,有效破解了農村基層民主監督難題,有力推動了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和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動力支持和作風保證。泰興市在全國率先啟動村民“直評”村官活動,由此開辟了一條加強群眾民主監督、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新路徑。今年6月到目前,該市已經在全市近一半的行政村進行了“村民直評村官”活動,先后有16名村干部因為群眾滿意度較低受到了組織處理。
泰興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沈惠彪告訴記者,村級班子是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他們的作風、形象如何,事關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F在的村干部正常收入、福利待遇比過去明顯提高了,但是存在少數村干部素質不高,不思進取,加上監督制約不力,甚至損公肥私、與民爭利,群眾反映十分強烈。其根源主要在于過去是少數人管事,村民代表、黨員代表等少數人評判與監督,聽不到大多數村民的意見,考評結果具有較大的局限性。村民的民主權利往往不能充分行使,影響了村民自治的進程。
為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泰興市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征求基層意見的基礎上,專門出臺了《關于在全市開展“村民直評村官”活動的指導意見(試行)》,并選擇了6個基礎較好的村進行了試點,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向全市推開。“直評”對象為任職滿半年以上的在職在編村干部,“直評”活動一般一年組織一次,參評人員變過去的少數村民代表、黨員代表為全體常住農戶,要求出席人數不得少于常住戶數的90%,整個直評活動分述職、質詢、評議、通報結果四步進行,主要采取現場集中質詢評議和無記名填寫測評表的方式,分“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三個等次。“滿意”和“基本滿意”率達到或超過85%的,定為“優秀”格次;達到或超過70%的,定為“稱職”格次;低于70%的,定為“不稱職”格次。
工作好不好,百姓會知曉;作風廉不廉,群眾來發言。實踐證明,推行“村民直評村官”,極大地激發了村民直接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的意識,有利于拓寬監督渠道、強化民主監督,有利于黨政組織進一步拓寬選人識人視野,更加準確地評價、使用干部。在記者所到的泰興鎮三陽村、溪橋鎮翁莊村和曲霞鎮丁橋村,都出現了村民爭著舉手要話筒說話的場面。曲霞鎮丁橋村村民莊連卿在向村干部質詢之后對記者說:“像這樣的活動我們村民希望每年都要搞,村干部要總結一年的工作好與差,讓我們群眾每年都來評論評論,他們下一年才有改進,工作才能越來越好。以前是村民代表、黨員開會,他們是內部操作,范圍很小,沒有這么公開化的!現在是面對廣大群眾,講怪話的也少了!”
泰興鎮三陽村一位村民參加村民直評村官活動結束后,一邊往回走一邊與鄰居拉家常:“現在是法治社會,有什么意見面對面地講,不是過去,工分、糧食、經濟啊等等都在他手上,現在我們還有什么顧慮呢,村干部還是愿意聽意見的唄。”
曲霞鎮丁橋村黨總支書記張建偉對村民直評村干部活動感觸很深:“我的壓力也比較大,因為幾乎所有的常住戶都來了,對我來說是一種促進,我干得不好,群眾怎么會投我的票?”
村民參與廣泛、訴求表達直接,問題整改嚴肅。泰興鎮三陽村村民趙金華提出的星港南路道路改造的問題,直評結束的第3天,村兩委會就協調有關力量,開始組織實施。趙金華說:“這是我們三陽人朝思暮想的一條路,也是通過這次直評,修了一條通向民心的路。”
“村民直評村官”這一新型農村民主監督平臺的建立,既讓廣大群眾享有了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又為村民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提供了保證,其權利受到了尊重,利益得到了維護,也推動了村民自治的進一步落實。“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把知情權、話語權、評判權、監督權,最大限度地交給村民是最好的選擇,”泰興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沈惠彪說:“只有把少數人的監督,變為多數人的監督;少數人的參與,變成多數人的參與,監督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