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陶愛萍 趙建明 記者 孫紀剛)這些天,蔣華鎮新市村個私業主嚴云龍的帽風帶編織車間內又是一派忙碌景象,為了“趕”訂單,三四十名當地勞力正聚集在一起,聚精會神地編織帽風帶,其中還有不少腿腳不靈便的殘疾人。雖然身患殘疾,但是他們的效率一點也不比正常人差。 業主嚴云龍介紹,他的帽風帶編織加工點除了吸納部分閑散勞動力集中加工,還有不少殘疾人將原材料領回家去編織。帽風帶編織加工程序簡單,一學就會,而且工作時間靈活,可以在業余或者利用空余時間編織,非常適合于殘疾人就業。全鎮像他這樣的編織加工點共有四處,累計帶動了300多個殘疾人務工就業,每人每年收入都在4000元左右。 殘疾人從事帽風帶編織加工,已經成為蔣華鎮殘疾人就業的一大特色。蔣華鎮黨委副書記李炳良介紹,通過強化引導,蔣華鎮殘疾人創業就業呈現出良好趨勢,2680多名殘疾人除去324名重殘人員,已經有超過三成的人員實現了創業或就業,僅7家福利企業就安排了將近300名殘疾人就業務工。 通過培植典型,有致富能力的殘疾人自主創業,在蔣華鎮已經蔚然成風。新市村的殘疾人裴冬云養殖特水產品已經三四年時間,每年收入都在2萬元左右;通石村40歲的殘疾人王吉祥住房緊靠泰常公路,交通十分便利,頭腦靈活的他便創辦了一家超市,靠著誠信經營使規模迅速擴大,目前又開了一家分店,經營總面積超過了150平米,全年營業額達18萬元,純收入也超過了兩萬元。宋橋村31歲的殘疾青年丁杰,在父親病逝、奶奶病重、家庭背上巨額債務、自己四處求職無門的多重壓力下,毅然創辦了一家包裝企業,以艱辛的努力贏得了社會的尊重和認可,目前企業年產值超過了100萬元,每年奉獻社會、捐資助學近萬元,前不久還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更讓人稱道的是,有的殘疾人通過自主創業走上了致富路之后,把招引、吸納殘疾人就業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位于新市集鎮的無縫鋼管廠廠長李春芳,雖然已經是年近七旬的老人,2005年年底才做過肺切除手術,先后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是老人精神矍鑠,臉上始終充滿自信的笑容。早在上世紀70年代,李春芳創辦的企業就是“市標兵企業”和“揚州市明星企業”。除了捐贈20萬元給當地敬老院,使敬老院成功創建成“省文明敬老院”以外,他還盡已所能幫助殘疾人,解決他們的就業、婚戀、生活等問題,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反響,得到了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的贊助。后來,他又先后創辦了石材廠和現在的精密鋼管廠,在誠信經營的同時,都堅持把關心、扶助殘疾人放在了重要位置。他的奮斗歷史和感人事跡還被遼寧電視臺拍攝成電視連續劇《愛的星座》,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并于1988年4月被評為江蘇省勞動模范。目前在他企業上班17個的殘疾人,都找到了合適的崗位,每個月的收入都在1400元左右,最高的甚至的達到了1800元,還為他們辦理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