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葉余華、肖香美報道:“喂,焦金城嗎,我家2畝半田的稻子今天想收,給你200元,收脫運到我家門口的曬場上,行不行?”這是27日一大早,張橋鎮薛莊村村民戴春芳給鄰村農業家政服務組組長打去的電話。焦金城放下電話就帶著幾個人隨即趕到。 “一批由農民群眾自發組織的農業務工組織在農村悄然興起,他們專門給種植、養殖戶和缺勞力的家庭提供有償勞動服務,這種新型產業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農業家政’”。據介紹,秋收時節,這類農民自發組織的農業家政服務組織該鎮有二三十個,成為農忙時節一道亮麗的風景。 勞務經濟的發展是催生“農業家政”的主要因素。張橋鎮有5.6萬人口,目前,離鄉務工經商的就有1.2萬人,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導致農業勞動力相對短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也為“農業家政”的產生提供了條件。過去收種稻麥等糧食作物,畝均產值低,農民雇不起人來幫工。如今,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許多農民開始種植蔬菜、林果等經濟作物和特種養植,畝均產值大幅提高,除去雇用勞力開支外,仍有較高的經濟收益。 “近年來,在惠農政策的扶持下,農民種糧積極性高了,糧食面積、經濟田面積都擴大了。”焦金城說,在此形勢下,一方面收獲季節急需勞力,另一方面大部分勞力外出打工又不能回家。于是,他們瞅準這個機會,搞起了農業家政服務,專為那些缺少勞力戶提供短期有償服務,既幫助外出務工家庭解決了缺勞力的難題,又為自己增加了收入。如今,在張橋鎮,有近千名農民從事著各類“農業家政”服務。 往年每到農忙時節,張橋鎮焦蕩村農民薛建華就忙得焦頭爛額———他家種了4畝水稻,包了6畝魚池,夫妻倆又在集鎮上開了門市。現在不著急了,田里的農活他都可以雇請“農業家政”干,而且隨叫隨到,價格也適中。薛建華說,象這樣的農業服務隊,在農村很受歡迎,越多越好。 【記者感言】:隨著“農業家政”服務組織的悄然興起,替代了過去那種傳統意義上的“請工管飯、戶助幫工”的合作方式。雖然每年大忙時節,鄉村組織都要組織黨員干部或號召民兵、共青團員等進行幫工,但也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筆者認為,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和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農業生產走向社會化服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作為鄉鎮一級政府,對“農業家政”服務這類民間組織要多給予培植和鼓勵,并引導向規范化、多元化方向發展,不斷拓寬服務領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