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60年前的泰興,人多地廣,若干年內靠吃統銷糧,歷史上圍繞養豬來安排農作物布局,保證糧食肥源。如今,不僅告別了吃統銷糧的往事,而且自給有余,連續五年獲得大豐收。 分界的耿場村1000多畝的稻田再過一個星期就將進入收獲階段,今年的稻穗長得非常的飽滿,據農業部門預測,今年的產量將在每畝1200斤左右。然而在1996年的時候,這里到處都是高垛田和低洼田,旱不能灌,澇也不能排,全年產量只有600斤左右。 60年前,耿場村隸屬長生公社,當時這里地勢高高低低、坑坑洼洼,整個公社3.6萬畝的耕地糧食產量只相當于沿江同類地區產量的一半。泰興屬通揚河以南高沙土地區,建國初有耕地146萬畝,除沿江和曲霞、廣陵等地外,75%以上屬于這樣的高沙土。 原泰興縣副縣長徐先介紹,當時的泰興“起風飛上天,下雨淌下河”,群眾叫做“三跑田”,跑肥跑水跑土,糧食只適宜種旱谷作物。當時的口號就是“大干三年,產量突破三百斤”,三百斤就是大關了。當時誰都想不到現在能長出這樣的稻子,產量這么高。 建國后,泰興每年要外調一億八千萬斤糧食。為了解決飽一頓餓一頓的難題,在泰興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從1958年起,全縣大搞平田整治,興修水利,擴大旱改水面積,同時推廣種綠肥、施磷肥,沿沙改土,大力發展養豬,以達到豬多、肥多、糧多的發展目的。 徐先告訴記者:那時種田就是靠豬肥,豬多肥多,肥多糧多,最多的時候生豬上市量達到104萬頭,全國第一,所以家家戶戶都養豬,農田也是越種越肥。解放初期的時候,糧食總產量只有兩億零二百萬斤,到1979年的時候就達到五億斤,是解放初期的兩倍半。 1996年,原長生鄉拉開了泰興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萬畝低產田改造序幕.通過政府借錢,農民增產糧食,以糧還貸的辦法,土地全部方整化,同時堅持走稻麥兩熟、商品肥施用及品種改良之路,糧食產量年年增產,現在實現了旱澇保收的目標。 徐先告訴記者,糧食的問題解決了,發展工商業就有了基礎。糧食是一個根本,糧食問題解決以后,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帶動起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