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我市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不斷發展進步,廣大城鄉群眾從缺衣少食,到解決溫飽問題,到過上相對富裕的生活。收入的提高、物質的充裕,使人們的生活消費日新月異。 泰興鎮雙進村村民陳扣林一家住在泰常公路東側,前幾年,妻子翁萍仙在屋東面開了幾十畝的魚塘,在家前屋后栽上了桃樹。82歲的郭秀英老人告訴記者,現在兒子在外面辦工廠,兒媳婦在家里搞副業,全家每年的收入有好幾十萬元。眼下,家里的擺設和各種用品只要市場有的,基本上都配全了。 解放初期,我市人口近70萬人,絕大多數居住在農村,非農業人口的比例不到5%。經過60年的發展,到2008年,我市的城鎮化水平已達到45%。據今年71歲的徐龍生老人回憶,建國初期,整個泰興城只有幾家肉鋪,燕頭村全村沒有肉店,群眾一年難吃上幾頓肉,要好幾年才能盼來一件新衣。 隨著新中國的發展,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被稱為老“三件”的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開始走進農家。在改革開放強勁東風的吹拂下,90年代到20世紀末,彩電、冰箱、洗衣機之類的新“三件”在農村也變得很平常。相關數據顯示,1957年,我市人均收入每年為100元左右,2008年時,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15000多元,農村人均純收入已達7300多元。眼下,人們除了衣食住行之外,文化娛樂、通信信息等方面的新生需求已在消費支出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生活的變化,真是數也數不清。 泰興車管所指導員李國祥介紹,目前,我們泰興城鄉的私家車保有量已達到20000多輛,眼下還在以每月500輛的速度快速遞增。另外,還有靠近20萬輛的摩托車和大量的電動車。交通工具的改進,加快了生活節奏,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質量。 |
